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纪实(图)

2013年03月12日 11:16   来源:安徽日报   王恺 薛彪 曹晓东

3月8日,游客骑行在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蜀绿道,尽享运动的快乐。

  天都峰上的冰雪尚未消融,江淮大地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春风吹拂下,皖北到江南,到处都是挥锹植树的人们,崭新的绿色在丘陵、山区、平原快速延伸。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目标,激发起安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大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快造林绿化,实现兴皖富民,为这个春天染上了浓浓的绿色。

  植树播绿先行 党政军民齐动手

  今年是我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第一年。 2月16日,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李斌等35位省党政军领导与省暨合肥市机关干部、在肥部队官兵1200余人,来到巢湖岸边的造林工地参加义务植树,用行动改作风,树新风,践行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立下的“到2016年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的承诺。

  党政推动,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是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围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广泛动员机关干部、城乡居民等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开展丘陵增绿突破工程、山地造林攻坚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和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美好乡村、创建森林长廊等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各驻地部队、工青妇组织积极参与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组织营造“八一林”、“巾帼林”、“工会林”、“共青林”等纪念林;财政、人防、气象、银行、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主动谋划,配合参与;宣传部门积极宣传报道,为动员全社会投身造林绿化事业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今春我省植树造林高潮迭起。仅“植树造林周”期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干部参加的植树活动477项,参加人数达20多万、植树296万株。领导率先垂范,全民积极参与,干群植绿、爱绿、护绿、兴绿蔚然成风,植树造林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双手植下棵棵苗,家园增绿又添美,江淮大地一片片绿洲在扩张,一条条绿带在延伸。

  社会造林崛起 政策扶持机制活

  “新种油茶,省市县政府都给予补助,一亩达到500元,县林业局还无偿提供油茶苗和技术指导,支持力度非常大。 ”说起政府对发展油茶的扶持政策,在霍山县与儿街镇百福庵村发展油茶2000亩的安徽中盛食用油科技有限公司老总王庆彬喜形于色。 36岁的梁志仓在镇上开婚纱摄影店,每年春天帮助缺劳力的邻居代种毛竹:“除去各种成本一亩还赚60元呢。既绿化了荒山,又有经济效益,大家都乐意。 ”在政府补助资金引导下,百福庵村几乎家家都种有果园、毛竹园、油茶林。

  全省像王庆彬、梁志仓这样的企业或大户投身造林的例子比比皆是。据了解,为调动社会各类主体踊跃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各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和企业为主体,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结合实际,创新造林绿化机制,积极推广股份合作、招标承包、反租倒包等经营形式,落实造林权利主体,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合肥市县区两级财政今年投入造林资金7.5亿元,共引进造林企业、大户462家,合同造林面积29.5万亩。安庆市鼓励林农合作造林、与企业大户联营造林,促进规模化发展,今年全市80%以上造林为大户或公司经营。铜陵市人工造林任务90%以上由企业、大户通过土地、山场流转,承包建设和经营。

  据统计,全省企业、大户或林业合作组织投资造林面积占今年春季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各地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坚持以政府补助为引导、企业大户为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鼓励林业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特别是龙头企业投资造林绿化,鼓励农民以地入股与企业、大户合作造林,建立商品林基地和企业原料林基地,实现“社会得生态,企业得效益,群众得实惠”。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了630名社员,从事种植和养殖,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户均增收7200元;去年投资8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解决100余名劳动力就业,务工农民年收入达2万元。安徽永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2012年带动合作社社员300人人均增收2万元,带动周边三个村林农户均增收1万元。 “专业合作社规模造林,避免了以往造林缺乏管理的状况,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地,而且把当地路修好了,水系建好了,环境搞好了,推动了美好乡村建设,收到多重效益。 ”桐城市副市长雷建鸣介绍:“不仅让农民在植树造林中取得长期收益,同时,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让农民当年植树当年见到效益,大大调动了农民种树的积极性。 ”

  生态民生共赢 科技提质增效益

  “种好一两亩树容易,种好一千亩树就不能光凭热情了,一定要相信科技、依靠科技。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王圩村造林大户李张国说。他两年投入近400万元发展2600多亩油茶,由于疏忽测土配方、种植时间等因素,交了昂贵的“学费”。去年,林业站技术人员上门勘验、分析行情,手把手指导,因地制宜发展桂花、紫薇、香樟、油桃等绿化苗木和经果林,见效快,收益有保障。裕安区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站何长风告诉记者,目前,60多名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帮助群众把关规划设计、树种、种植、抚育,为造林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是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确保造林质量和造林成活率是关键。我省今年2月起开展万名林业科技人员服务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活动,通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绿色增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今春植树造林中,省市县三级林业部门全力以赴提供林业技术服务与指导,及时调剂林木种苗余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广大林业科技人员纷纷奔赴造林生产第一线,深入到山场地块,进村入户,面对面开展技术服务指导。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等,帮助农民提高造林质量和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在加快推进森林增长过程中,加快林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让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