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劳动力短缺 上千家渝企“雇”机器人“打工”

2013年03月14日 08:30   来源:重庆日报   

  3月13日,重庆市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计量中心检定车间,校表机器人正在检测电能表。 记者 梅垠 实习生 柏泓松 摄

  编者按

  未来几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将出现“井喷式”增长。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如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国内的上海、常州、沈阳、广州、深圳等地已启动机器人园区建设。作为工业重镇的重庆,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20多家生产企业、10多家研发机构,去年产值达到5个亿。

  重庆该如何发展机器人产业?我们有哪些优势?还需做哪些努力?请看本报系列报道。

  3月8日,在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一间5万平方米的车间里,纺织设备轰隆隆地运转着。在一排排细纱机前,一台只有1.5米高的机器格外显眼,它独立地来回运转落纱,“手脚”十分麻利。

  “这是我们研制的‘纺织机器人’样机,每一台都能像一个落纱工一样,照看10台细纱机。”三峡纺织副总经理杜德平说。

  劳动力短缺

  机器人“站”上生产线

  一家纺织厂,为何会选择用机器人?

  杜德平道出缘由:传统纺织企业用工量大,每年春节后招工难、用工荒的窘况困扰着企业。“这一状况从2008年就开始了,年年如此,而且越来越严重。”

  “国内有纺织厂提出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想法,我们觉得这是不错的发展方向,还可以让传统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杜德平说。

  2011年底,三峡纺织与西南大学、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重庆有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纺织机器人。

  劳动力短缺,苦恼的不仅是三峡纺织。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彬坦言,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十二五”期间消失,这将让劳动力短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不得不通过技术转型来应对劳动力短缺。

  实际上,重庆的汽摩行业很早就开始使用机器人了。1996年,长安汽车就在其焊接生产线上,用上了德国进口的点焊机器人。

  随着产业发展,长安、力帆等企业不少新建的生产线上,也已大量采用机器人,涉及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表面涂覆、搬运、装配等作业,机器人代替工人“站”上了生产线。

  此外,在一些极端和高危行业中,机器人也派上了大用场。如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上来回行走检测电网是否安全;救援机器人,“先人一步”钻入火灾、地震等灾难现场,对被困人员进行施救。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