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特产供不应求现象冷思考

2013年03月18日 09:38   来源:西海都市报   张雅宁

  前一阵子,我省辣椒酱在北京销售时,被家乐福超市看上,想把产品推广到北京地区的每个家乐福超市,一个超市每月要货近万件。但遗憾的是,超市主管等人到公司考察时,由于公司无法增加月产量,错失了良机。

  如今,青海鹿角菜、蕨麻、红景天、蜂产品、沙棘产品等以其优良的品质、绿色的发展理念,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出现了供不应求甚至求之不得的现象,但这背后,恰恰反映出了我省特产的软肋。

  特产多为“稀罕货”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野生黑枸杞,生长在高海拔、低降雨量的环境中,目前,它的产量每年仅有五吨左右。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很多地产资源为稀缺和不可逆资源,加工地产商品的原材料产量不高。

  祁连黄蘑菇面临和黑枸杞一样的窘境。海北藏族自治州黄蘑菇受季节性和无法人工种植等因素影响,每年收购加工量很低。祁连百年食用菌有限公司是全州唯一的从事食用菌加工及销售的企业,每年黄蘑菇产量只有5吨,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本地企业难成“势”

  近几年,青海的枸杞火了起来,全省有一百多家枸杞生产企业,但都是小规模企业。而海北州每年销售的黄蘑菇中,有80%是私人或农牧民自行晾晒,简单加工后销售。贵德县每年软梨果产量在1000吨至1500吨,但当地企业每年只能利用300吨至400吨的原料加工果酒,剩下的软梨由于没有有效的冷藏措施,只能腐烂变质,产能低下造成产品供应量低。同时受季节影响,收购土特产需要流动资金量大,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市场缺“管”

  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也是产品供不应求的原因之一。在枸杞行业中,一些省内外不正规的小企业恶意压低价格,用未精选的廉价枸杞冲击市场,造成价格战,使得一些正规企业生产的精品枸杞出现了“有价无市”的现象。同时,部分企业在旅游旺季,由于招工难出现产品短时供货不足的现象。

  专家出招

  对于我省特产供不应求的现状,省商务部门工作人员建议我省在发展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种植面积,提高产量。科研等相关部门加大对土特产品种植、养殖的科研支持力度,提高野生黑枸杞、野生黄菇、沙棘果、循化辣椒等土特产品的产量,从原料上保证本地产品的供应量。

  同时,他建议发展青海特色绿色轻工业,扩大我省生产满足“绿色消费”的轻工产品规模,推动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资源转化比例和产品的加工深度,通过发展、完善轻工业,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鼓励省内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资产重组和同业合作,发挥现有资源的聚集效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鼓励其并购省内的小微加工企业,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小本地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