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海南的3个特有鸟种

2013年03月18日 13:37   来源:海南日报   单憬岗

  海南岛鸟类区系的特异性,较早时期的我国科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特异性导致海南岛有些鸟种是全国独有的。迄今已发现的海南鸟类特有种包括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莺3种,特有亚种53种。

  “作为一个岛屿,海南岛有着形成特有物种的绝佳条件,但海南是个年轻的岛屿,直到6500万年左右才与大陆最后一次分离,所以特有鸟种并不多。”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的李飞介绍说,由于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千百万年的漫长演化过程,让海南岛的鸟类区系有了自己一定的“个性”。

  香港嘉道理驻海南保育主任卢刚表示,迄今已发现的海南鸟类特有种一共3种,包括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海南柳莺,海南鸟类特有亚种一共53种,包括鹰雕、白鹇、绿皇鸠、领角鸮、夜蜂虎、粟啄木鸟等。

  那么,这些海南特有鸟类究竟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鸟类区系:

  受大陆影响又有独特处

  著名鸟类学家寿振黄、郑作新和谭耀匡都对海南岛的鸟类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海南鸟类区系的组成和特征。

  他们提出,海南岛的鸟类区系与广东大陆和台湾既有很大的相似性,又有特殊性。台湾的特有种类较海南岛的为多,说明海南岛鸟类的分化不如台湾突出,也说明海南岛脱离大陆较台湾岛为晚。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徐龙辉对此说表示赞同。他解释:“海南岛和台湾岛一样是大陆岛屿,深受大陆影响,与孤立于海上的海洋岛屿不同,动植物与原来相邻的大陆有密切联系。但是在地形上由于海峡相隔,所以动植物又有独特之处。”

  海南的鸟类都是富于热带、亚热带雨林成分,以果、虫或花蜜为主要食料,与两广、闽台、滇南等地有很大的共同点。

  1983年底,徐龙辉等人编著的第一本全面介绍海南岛鸟、兽情况的 《海南岛的鸟兽》 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被谭耀匡等人誉为“一本及时的好书”。

  据徐龙辉介绍,截至写作该书前,他们在海南岛共采集到繁殖鸟类204种,其中有159种与福建、两广沿海区域相同,相似百分比为73.3%;与滇南有155种相同,相似百分比为53.2%;与台湾有82种相同,相似百分比为44.6%。

  海南岛与台湾岛鸟类相似度相对较低有3个原因:一是台湾岛形成的时间比海南岛长;二是琼州海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如台湾海峡,鸟类飞越的难度要低一些;三是台湾处于较高纬度上,热带的自然条件减弱,与海南岛有一定气候差异。

  “由于海南岛与大陆隔离已有相当长时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海岛,故此自然环境逐渐变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亚区。”徐龙辉认为,海南岛有一些特有鸟类,如海南山鹧鸪等未见分布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而鸟类中的棕腹隼雕、橙胸绿鸠、盘尾树鹊、灰喉针尾雨燕等全国也仅有海南存在。

  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在海南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亚种。如鹰雕、蛇雕、白鹇、厚嘴绿鸠、绿皇鸠、珠颈斑鸠、噪鹛、领角鸮、斑头鸺鹠、长尾夜鹰、红头咬鹃、夜蜂虎、粟啄木鸟等50多种。

  “所有这些独特的亚种,除极少数外,都是具有比其他地区体型小或羽毛颜色深、浓的特点,其中两种条件同时具备的也几乎有三分之一之多。”徐龙辉说。

  海南山鹧鸪:

  第一个被确认的特有鸟种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啼到晓……南人惯闻如不闻。”大诗人白居易一首《山鹧鸪》脍炙人口,也让山鹧鸪这种鸟更加闻名遐迩。

  海南深山还有一种养在深闺人少识的特有山鹧鸪:海南山鹧鸪。此鸟的栖息地主要在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和山地常绿林,包括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和吊罗山等主要林区。

  目前,有关海南山鹧鸪的野外种群数量仅有零星调查。海师大教授梁伟等人估计,其野外种群不超过1万只,很可能比这一数量少得多。因此,海南山鹧鸪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还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还把它列入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第一个采集到这种美丽鸟类的是Tetsu,这是一个典型的日文名字,但他的身份却一直是个迷。

  “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国籍。”李飞说,Tetsu是海南鸟类发现史上的神秘人物,除姓名及采集的无数标本,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从他名字的发音以及采集标签上的日文不难断定他是一个日本人,但奇怪的是,20世纪很多对海南鸟类有过研究的日本学者却统统认为他更可能是个中国人。

  1868年,到访海南的第一位鸟类学家史温侯(Robert Swinhoe)来到黎母山脚下,或是时间有限或是公务缠身,他未能继续深入考察海南的山地雨林,错过了海南3个特有鸟种的发现。23年后,受雇于德国商人B.Schmacker的Tetsu来到海南岛,为前者带去了40余种鸟类标本,其中就包括海南山鹧鸪。

  这件1891年12月采自黎母山的海南山鹧鸪雄性标本,辗转到达了对中国鸟类颇有研究的英国鸟类学家F.W.Styan手上,Styan第二年便发表论文将海南山鹧鸪公布于世。就这样,海南第一个特有鸟种诞生了。

  海南孔雀雉:

  海南科学家确认的特有鸟种

  “海南孔雀雉是珍稀濒危雉类之一,是海南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海南师范大学汪继超教授介绍,它们是热带雨林雉类,栖息于海拔150-1200米的山区,主要分布于霸王岭、尖峰岭和黎母山等林区。

  据李飞介绍,海南孔雀雉的发现比海南山鹧鸪晚了12年。遗憾的是,第一个标本的采集者是个不折不扣的日本人,一个臭名昭著的日本间谍———胜间田善作。

  1902年到1906年,胜间田善作受雇于英国博物学家Alan Owston,长住海南岛收集各种动植物标本。5年间,这个日本人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海南岛。1903年,就在他首次来到五指山时,就幸运地采集到了孔雀雉。这种海南最神秘的鸟类“避开”了山脚下的史温侯、密林中采集蜗牛的Tetsu,以及先一步造访五指山的年轻博物学者J.Whitehead,却最终未能逃过胜间田的眼睛。

  这个孔雀雉标本后来被Owston送达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othschild手里,后者在1906年将其定为世界新种。

  由于与中国大陆的灰孔雀雉在外型上极为相似,海南孔雀雉命名后不久就又被众多鸟类学者们归入灰孔雀雉的亚种。

  2004年,原省林业局、海师大等单位合作,通过DNA测序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科学手段,发现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为3.1%,超过了鸟类种与种水平间的遗传距离的范围,应为独立的物种。

  这一研究成果于2008年被发表在国际动物学权威杂志《Zoological Science》(《动物科学》)上,得到国际公认。该论文提出,经过长期独立进化,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在过去数百万年间差距越来越大,约于440-600万年前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种类。

  海南柳莺:

  中国人采集 外国人命名

  海南柳莺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鸟,黄橙橙的羽毛,脆生生的啼声,惹人怜爱。这种鸟栖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森林中,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全球性易危物种。

  “百年前的标本采集者也许和现在的观鸟人面临着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用自己的瞄准器锁定树上那些‘可恶’的柳莺。”李飞说,也许正是由于它们的小巧活泼,外国采集者们在海南收集到的柳莺标本并不多,虽然他们发现了黄梅柳莺、淡脚柳莺、双斑绿柳莺、华南冠纹柳莺,却没有猎到海南柳莺。

  到了20世纪下半叶,海南迎来了中国鸟类学者的考察。1962年4月20日,第一只海南柳莺在吊罗山被采集并保存于中科院动物所。“虽然标签上没有鸟种名称以及采集者的姓名,但至少能确定采集者是位中国人。”李飞说。

  可惜采集者并不代表发现者,26年后,这件“躺”在中科院的柳莺标本被瑞典学者Per Alstrom与Urban Olsson注意到。他们通过对比多个标本馆中产于海南的柳莺,并且亲自踏足尖峰岭考察,最终在1993年将海南柳莺确定为新种并发表,第三个海南特有鸟类终于诞生了。

  “其实,海南岛还演化出众多其他地方见不到的特有亚种,它们也都具有继续分化成独立物种的潜力,同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与海南柳莺一样,值得我们去特别关注与保护。”李飞如是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卢刚提供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