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打造人才型城市 世界工厂变身人才高地

2013年03月19日 07:43   来源:人民日报   邓 圩

  【核心阅读】

  一提起东莞,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世界工厂”,似乎这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坊”没有多少智力含量。事实上,广东东莞市正在通过打造“人才型城市”的大手笔,将产业与人才、项目与人才、科技与人才深度互动,着力培养和吸引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构建全新的“人才向往之地”和“人才集聚之地”,为重大产业聚集区、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一把手工程”彰显诚意,政策“催化剂”加速人才聚集

  沿着东莞大道南行,夹道密密的绿树林,粉红的洋紫荆开了一路,东莞大道到松山湖大道,两山夹两湖的优美市区春意盎然,现代都市与产业集群错落,企业总部与研究院所比邻……这里就是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眼下,这个已经拥有1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作坊”,正通过塑造“人才型城市”,以人才的优势赢得创新的优势、竞争的优势和发展的优势,带动城市升级和产业升级。

  在东莞,人才建设是“一把手工程”。2012年初,换届后刚刚走马上任3天的市委书记徐建华就到组织部和人才办调研,随后市委市政府两个“主官”又带着党政代表团到国家部委、全国著名高校院所和大型集团企业考察访问,签订了一系列涵盖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平台建设的协议。市长袁宝成还亲自挂帅建设松山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突破口,聚集人才,加快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一说到“型”,便往往离不开系统工程。为了打造“人才型城市”,东莞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

  2012年,围绕《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市里一口气出台了19项配套政策,其中人才服务配套政策3项,人才引进配套政策5项,人才激励配套政策2项,人才培养配套政策9项,包括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等。2012年底,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强化高水平崛起的智力支持,以人才的优势赢得创新的优势、竞争的优势和发展的优势。

  这些高含金量人才政策的密集推出,正是东莞“人才型城市”建设大规模、全力推进的催化剂。据东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甄瑞潮回忆,《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的出台,罕见地经过了4次会议,经过了两次市委常委会、两次市政府常务会的激烈讨论,十分慎重,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民主科学决策的理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单是对引进人才先资助还是先奖励就反复论证多次。东莞最终采取资助加奖励的模式,即引进人才时先一次性资助、有了成绩再奖励的方式。这样,对人才支持力度大、吸引力也很大。凭此一条,去年刚刚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的东莞易事特企业引进的智能微电网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在获得省级奖励资助2000万元的基础上,又获得2000万元市财政资助和公司所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2000万元资助,共计6000万元,有力补充了团队科研经费。

  系统、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了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率。东莞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鼓励招才引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其中单是“人才东莞”专项资金每年就投入10亿元,连续5年共投入50亿元。系统的人才战略,为这50亿元如何安排,如何针对性地资助东莞转型升级作出部署。

  一个领军人才引来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撑起一个产业

  松山湖工业三路,一处绿树出墙的院落,易事特研究院、光伏发电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的红色招牌十分醒目。这里是广东易事特电源有限公司,它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全球电能质量解决方案供应商,长期致力于UPS电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等电源、新能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刚开始跟着人家后面跑,现在我们可以引领行业潮流。”董事长何思模说起企业成长过程,从低端产品,到贴牌产品,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研究院,产品智能化、欧美市场为主导,从单一做产品到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建设国际一流的UPS、EPS研发制造基地,“靠的是人才,东莞给了企业留住人才的大好环境。”

  这几天,易事特公司的林博士在松山湖边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公寓,1.5万元一平方米,而他个人只需按每平方米4500元出资……这也是东莞对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一项奖励政策。

  何思模是扬州人,松山湖科技园建设初期他把企业搬到了松山湖——很快把企业总部迁过来,还迁来了自己和几百个核心研发人员的户口。同样在东莞的人才政策支持下,易事特自己建了专家楼,安顿了一大批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

  落户东莞的另一家高科技企业东阳光公司,连续3年获选广东省级创新团队,为此,东莞市资助企业研发资金上亿元。

  团队的引进促进了东莞市相关产业的人才集聚,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正慕名而来,纷纷加入到团队项目的实施中。而团队的引进也加快了东莞的人才培训,在团队带头人及核心成员的带领和辅导下,本地区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支撑项目和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通过引进团队,集聚人才,涉及医药、半导体、云计算、物联网、民用核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团队项目,为东莞实实在在引进和储备了一批高端科研项目,具有起点高、创新性强、成果转化时间短、知识产权明晰、产业化带动效应明显等特点。如今,团队项目的产业化导向已经十分明显,获立项的15个团队中,除生物医药研发周期较长外,其他团队项目均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业化,部分团队目前已实现了关键技术攻克,形成小批量试产甚至是大批量的生产能力。随着团队项目的不断推进,将有效增强东莞市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带动产业高级化发展,有望催生一批新经济增长点。

  初中文凭也能入户,涵养“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围

  如果没有到东莞,杨晓光可能到现在还是个捏陶塑的个体户。这个来自陕西、如今成了“优秀新莞人”的杨晓光,就凭这一条,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已顺利入户东莞。

  高埗镇有一家令东莞领导引以为傲的企业,一家从传统产业走出高端路径的企业——唯美陶瓷。这家企业的办公楼里,有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也是中国陶瓷行业的博物馆,里面有陶艺领军人物陈复澄教授的作品,也有杨晓光的作品和工作室。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传统产业也焕发活力,获得了升级转型的巨大空间。

  凭着人才实现产品创新,“唯美”引进全国刀笔书法“第一人”陈复澄加盟,开发艺术瓷砖。通过师带徒,二代带三代,带出了一大批陶瓷工艺人才,成为企业产品创新的骨干。传统陶瓷产业融入现代文化艺术内涵,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不少农家子弟到了厂里,经过学习,成长为陶艺技师。去年,在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唯美”再增两条生产线,销量增加20%。

  杨晓光的艺术工作室,太太是他的助手,带着十几个徒弟,他的收入和高级白领不相上下,一家三口住在自购的百多平方米公寓里。杨晓光的孩子,在当地的公立学校上初中,享受公办教育。

  杨晓光的故事,是东莞企业渴求人才、培养成才的故事,也是这个求才若渴的城市创造条件留人才的生动实践。

  事实上,东莞正从政策层面对各种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给与支持,为这些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奖励、资助和服务。为企业培养和留住人才减少成本、提供方便。市人才办专职副主任姚家庆告诉记者,东莞制定全方位的人才政策,就是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和易事特、东阳光不一样,“唯美”用人并没有那么多高学历,如何给技术骨干人才、技工更好的发展空间、留住人才,企业和政府一起动脑子。这不,市里为公司解决了200多个中专学历技能人才的落户问题。眼下,“唯美”正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选员工参加优秀新莞人评选,20多个员工去年再通过积分制入户东莞,全公司员工子女百分百解决了入学公办学校。

  想方设法留住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发展红红火火,“唯美”已成长为东莞50强民营企业,“没有政府制定的人才政策,就算你削尖脑袋也没有办法,如果政府不重视人才,企业打再多报告市领导也不会重视。”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林静香说,“政策越来越多,鼓励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越来越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对我们留住骨干人才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建设‘人才型城市’,就是要为发挥人才作用提供广阔舞台。” 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欧阳贵有告诉记者,只有不断完善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载体,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把东莞打造成为“人才向往之地”和“人才集聚之地”。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