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魂》中一生为正义的纪检干部王瑛,《红梅颂》里为信仰献身的江姐,《挑山女人》的那个集所有苦难于一身的王美英……2009年以来,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连续推出的“女性三部曲”,真正演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更奠定了一个区级剧团在市场上的位置。
眼前的华雯,笑容明媚,妆容精致,和她演绎的剧中那些悲情人物截然不同。“我特地去做了双色美甲,就是为了一洗 《挑山女人》的沉重。”华雯笑着说,“但这些年接演的几部戏,都是因为我在其中找到了人生的共通点。每一场演出,都包含了我对生命的全部体会。”
下基层获取创作灵感
2008年,华雯再次回归宝山沪剧团。第二年,宝山文广局党委书记曹正兴向华雯推荐了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的长篇报道。华雯开始蛮不情愿:“这年头还有谁要看英雄传记!”
当年4月,曹正兴还是让华雯和一批主创人员到四川“下基层”。看到王瑛精心布置的家,看到她衣柜中排列的好看衣服,原本那个刻板的纪检干部形象在华雯脑海中淡化了。“据说,王瑛的胆子很小,开会时看到老鼠,会跳到凳子上大哭起来……”
到了排练场上,华雯坚持要保留了王瑛的“怕”,“这才能体现出她在工作中的勇敢是多么可贵”。
现代视角解读经典故事
2011年,宝山沪剧团再接再厉,推出讲述女共产党员江姐的沪剧 《红梅颂》。15年前,沪剧曾有一版改编自同名歌剧的《江姐》,但华雯仔细通读了好几遍剧本,提出了否定意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江姐是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革命先烈,但几十年前的创作文本,与这个时代已产生隔阂。”华雯说,“她也是一个女人,失去了丈夫,世上还有个孩子,她怎么会不留恋这个世界?”
“今天的人对江姐思考最多的问题,莫过于是什么让她能舍弃生命。”华雯说,“干喊口号对敌人并没有用,有理不在声高。要是讲的台词连对戏的演员都不信,观众又怎么会信服呢?”
全新视角解读经典,《红梅颂》不仅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从遥远的郊县赶来看戏,更让观看该剧的年轻人也十分认可。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