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推进城镇化“密码”浮现

2013年03月21日 00:00   来源:安徽商报   

  在“鼓励”和“顾虑”间摇摆不定的城镇化推进谜题,其密码正慢慢浮现。昨日,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发布报告解密“我省未来城镇化之路”。分析称,我省新型城镇化将坚持三“同步”: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影响 1个百分点 拉动50亿消费

  为何将城镇化看做契机?答案完全可以量化。从拉动投资来看,我省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需要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600亿元,可新增消费50亿元。

  除了扩大内需,城镇化是调整结构的主动力。 “城镇化”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数据显示,我省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与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相差近一倍。差距的背后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社保、医疗、教育及就业等制度。弥补这一差距关系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的系统改革。

  方式 农民流转土地 应有额外奖励

  城镇化的空间如何腾出?分析认为:农民土地流转应受到“真金白银”奖励。对于向城镇进军的农村劳力,除土地流转所得之外,当地政府还应给予额外奖励——如一定比例的一次性资金补贴或优先提供就业机会、协助解决住房和子女教育等;而对于有意承包农村土地的劳动力,政府也应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此外,我省务工人员总输出量仅次河南,居全国第二位。我省应保障外省务工人员权益。联合劳动力输入省,搭建劳动力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和更新就业、住房、社保和教育等信息和相关政策;对于外出务工时间较长,且愿意留在务工省份的,积极与所留省份协调,协助解决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

  路径 因地制宜 城镇化三种style

  分析认为,对于我省皖北、沿江、皖南和皖西地区的城镇化应差别对待,它们各有各的style。

  皖北应逐步推进“县(镇)改市”。从现有行政区划看,我省县级市数量(6个)明显少于河南(19个)、湖南(16个),而皖北地区仅有1个县级市。撤县(镇)改市有助于争取更多发展政策、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皖北拥有全省四成人口,半数为农业人口,皖北应鼓励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并重。

  皖江地区,还需吸纳皖北皖西等地区及周边省份的转移人口。“六普”数据显示,我省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和滁州等沿江城市,其中合肥占比达3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绿色”,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解决这一难题,答案就是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

  难题 融资渠道有限 城投债“独木难支”

  城镇化是把双刃剑,既决定发展,又产生问题。对我省而言,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面临融资渠道和利益协调两大难题。

  目前,城镇化模式基本上还是“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资金来源中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占比偏高。而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建设项目普遍持谨慎态度,城投债成为融资主力军。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仅占当年城镇基建投资的1.22%,到2012年这一比重则超过10%。

  事实上,城投债并不稳当,如果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城投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都将受到较大影响。

  此外,城镇化也是一个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如旧城改造前后物业持有者、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福利差别等等。问题的积累可能成为制约城镇化进程的最大阻力。(李红梅 阮华彪 郑茹 梁巍)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