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 年轻人几乎不种地

2013年03月27日 17:38   来源:南方农村报   

“不对称”导致招工、找工难

  3月14日,面对东莞智通人才市场的宣传栏贴满一墙的招工信息,打工者们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有人在看,也有人拿出手机拍下招工信息

  3月14日,面对东莞智通人才市场的宣传栏贴满一墙的招工信息,打工者们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

  从2003年广东最早出现“民工荒”现象开始,劳动力供需问题成为困扰沿海乃至内地多个地区的难题。“用工荒”的产生,既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也是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的产物。“用工荒”带来的后果,是在短期内给地方经济发展、企业经营带来困扰,甚至倒逼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完善劳动者权益机制。

  在经历了持续10年的“用工荒”之后,劳动力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村究竟还有没有剩余劳动力?农民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哪些改变?

  越来越多村民“回流”

  正月刚过去,韶关市武江区西河镇黄塱村村民、32岁的张华(化名)就已经打点好了行装,但迟迟未成行:“今年到底还要不要出去打工?”

  黄塱村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是让张华犹豫的原因。这个距离城镇不到10公里的村庄,近几年先后进驻了几家玩具厂,为张华这样的劳动力提供了就近打工的机会。

  “现在在村里做工有1500块钱一个月,其实比外出打工也少不了多少。”张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去年在佛山一家工厂打工,收入是每月3200元,但除去花销之后,每月只能剩下不到2000元,这个收入跟在家打工的收入相差并不大。

  张华心中的掂量在村民中很普遍。黄塱村党支部书记林仁和告诉记者,黄塱村总人口1202人,其中18岁-60岁的劳动人口约800人,2008年之前,六成以上的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但2008年之后,村里的就业机会多了,越来越多村民“回流”,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减少到四成。

  记者点评:农村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但这些劳动力在流向城镇之后,由于户籍、收入、社会保障等“门槛”,他们无法融入城市,只能成为往返城乡的“候鸟”。因此,一旦农村拥有了接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他们将会首先考虑重回农村,结束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此外,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些距离城镇越近的村庄,回流的农民越多,距离城镇越远的村庄,农民回流得越少。

  现在农村也缺劳动力

  在佛山打工15年之后,56岁的谢伯去年年底终于做出了回清远市清新县禾云镇老家的决定。他这些年打工最大的收获,是在五年前将儿子供到了大学毕业,两年前将老家的房子修葺一新。“在外面漂泊了十几年,也确实累了。”谢伯说,去年把建房子的债还清了,现在家里负担很轻,再加上自己年龄大了,他觉得自己可以“退休了”。

  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人大多具有相同的遭遇:生于动荡年代,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在艰苦条件中长大;改革开放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他们成为第一代“民工”,徘徊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时至今日,除少数仍在城市漂泊谋生之外,大部分都“卸甲归田”了。

  然而,尽管谢伯这代人退出了外出务工的行列,他们如今却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回来务农后我才发现,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种地。”谢伯说,回到农村后他才发现,种地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40岁以下的很少有人干农活,即使有些年轻人在家附近务工,也很少种地。

  以谢伯的儿子和侄子为例。5年前大学毕业后,谢伯的儿子在佛山找了一份工作,收入相对较稳定,去年在佛山买了一套房子,正式落户佛山,成为“新佛山人”。而高中毕业后就在清远打工的侄子,尽管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但不愿意、也不会干农活了。

  在清远投资种植的杨老板向记者抱怨,他几年前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种植金银花,但这两年经常为找不到农村劳动力来从事施肥、除草等工作而头疼。“不光是沿海地区缺劳动力,其实现在农村也缺劳动力。”杨老板说。

  记者点评: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呈现不同的特点:50后、60后大部分在农村,以种田和打零工为主;70后、80后呈两极分化,一部分已经完全离开农村,在城市定居或长期漂泊,一部分则选择了就近务工,过着“家在农村,工作在城镇”的生活,很少从事农业活动;90后则基本在城镇务工,不从事农业生产。

  ■专家访谈

  没必要要求

  新生代会种地

  南方农村报(以下简称“南农”):您认为当前“用工荒”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丁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国内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都是导致“用工荒”的原因。从长远来看,“用工荒”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倒逼农民工权益体系的完善。

  南农:您怎样看待农民工“回流”的问题?

  丁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出现一定规模的回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事实上,正是因为本地缺少就业机会,农村才会出现劳动力剩余,农民才会往外流动,但当农村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能就近解决就业问题,他们回流是很正常的现象。

  南农:现在的“用工荒”是否说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减少?有人提出“80后无农民”、“农村将来谁来种地”等问题,您是怎样看待的?

  丁力:“用工荒”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它既表明了农村地区在发展,也表明了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减少,但这些都不能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减少。

  我认为,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中,新生代(80后、90后)摆脱农民身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是城镇化的必然后果,因此,我们没必要要求他们仍然是农民,仍然会种地。对于“农村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现在中央已提出的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等措施,都有利于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

  ■ 相关政策

  2017年读中高职

  可减免学费

  省政府日前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技工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在读全日制学生享受减免费职业技术教育;全省技能劳动者中中级以上技能人才的比例将达70%,其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达28%。

  《意见》指出,城乡劳动者都将纳入技能培训财政补贴范围,并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类别的技能提升培训;将对有创业培训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创业培训,试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产业对接”等创新培训模式。

  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制度。取得高级工、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职称评定、工资定级等方面分别与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广东将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直接申请入户制度。

  家乡打工一样揾食

  劳务输出大县廉江农民务工呈现新趋势

  据廉江市人社局的数据,2008年到2012年,廉江留在本地工作的劳动力逐年增长,2012年,输往外地的劳动力出现减少。

  被誉为“中国红橙之乡”、“中国电饭煲之乡”的廉江市是传统农业大县和工业强县,2009年被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2010年被定为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2013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创业先进城市”。一个在就业方面获得多个荣誉的城市,其劳务市场状况如何?用工方面有哪些新趋势?

  打工者返乡创业

  今年42岁的廉江市石角镇山合村村民刘礼顺,在外拼搏了十几二十年后,2011年决定回乡创业。

  刘礼顺初中毕业后就到珠海当建筑工,主要是修路、建房。在珠海做了十多年“苦工”后,于2003年到中山市做空调、洗衣机等电器的维修工作,一做8年。

  2011年,靠着打工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刘礼顺在中山市小榄镇开了一间约30名员工的电器厂,专门生产电水壶。刘礼顺说,他的员工都是70后、成了家的,“有家有老婆有小孩才相对稳定”。

  与此同时,他还回村里投资了一个红橙合作社和一家农庄。红橙合作社解决了村里11名村民的就业,农庄还没有开张,“开张后可以吸引一些外出村民回家就业”。如今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农庄上,“年纪大了,不大想到外面去闯了”。

  本地工资直追珠三角

  刘礼顺的经历在廉江并不罕见。据廉江市人社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主任杨旦佳介绍,越来越多本地人在外地学到技术、挣到钱后,回到廉江创业。目前廉江用工企业数为2130家,家电企业数量最多,有600多家,而这一数据在五年前是270多家,增加的家电企业大部分是之前外出就业人员回乡创办的。

  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回乡就业,目前廉江企业招工最低工资约1800元,其中家电企业保底工资1800-2000元,制衣1700-1800元,“(工资)直追珠三角。”杨旦佳说。

  此外,廉江市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民回乡就业。目前该市土地流转面积38.8万亩,涉及农户6.8万户,丢荒地复耕3600亩,居湛江第一。现有种养大户3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31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约1万人。

  廉江企业也缺普工

  廉江企业也缺工,而且也主要缺普工。其中制衣企业缺工最严重,因为制衣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薪酬采取计件工资方式,而计件工资很低。制造业、陶瓷、砖厂等累而脏的工种缺工也较严重。

  在杨旦佳看来,企业要想稳定工人,除了提高待遇,生活、工作环境也要升级,比如:“工厂如没有空调,工资再高也很难招到工人”;“现在的90后一开口不是问待遇多少,而是问工厂里有没有篮球场。”

  不存在没活干的情况

  廉江市每年会举行大型招聘会3场,小型招聘会则不定期在5个中心镇举行。自2010年起,廉江人社局每月印发报纸《廉江人力资源信息》,刊登各企业需要的工种信息及联系方式,在车站、集市等人流密集地发放。

  杨旦佳认为,当地想找活干又没有活干的情况基本不存在,“闲赋在家的年轻人非懒即傻”。

  珠三角边缘

  生活更轻松

  ——高要一名外来务工者自述打工历程

  我出生于1978年,老家在江西,初中文凭。1996年,我跟随老乡到深圳找工。那时的工厂都很挑剔,要么要女工,要么要熟练工,像我这样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处处碰壁。最后在老乡的介绍下,进入一家玩具厂打工,每月三四百元。我走在高楼林立的深圳街头,感觉自己那么渺小,周围的繁华与我没有任何关系。

  之后我到了东莞,先后在石龙、石岐、高埗、石碣等地的五金厂、模具厂、玩具厂、电子厂干过,最后在东莞万江的一家港资服饰厂待了七八年,从最基层的流水线普工做起。最开始的工资是1200元;2005年后,工厂招人越来越难,我的工资涨到了1700元;到了2007年,我的月工资达到3000多元。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东莞,加上人民币升值,一直做外贸生意的工厂效益大幅下降,订单数量大幅减少,虽然工厂没有主动裁员,但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工人的待遇变差,我于2009年初辞职离开了打工近10年的东莞。

  正在此时,到肇庆高要打工已两三年的老乡告诉我,高要这几年发展不错,工作环境、待遇等跟东莞等传统的珠三角地区相比,差不了多少。我的这位老乡此前一直在广州的摩配厂做销售,由于业绩好,手中的客户资源多,后来被高要一家摩配厂高薪挖过去了,现在年薪15万元以上。

  也就在这位老乡的介绍下,我进入老乡所在的摩配厂打工。刚开始的工资就有2000多元,做了两年后涨到了2800元,而高要的生活成本没有东莞等地的高,不少老乡都过来这边打工。

  在高要打工两三年后,我打算开个摩配店铺。当时我琢磨着去广州、佛山等地开店,因为广州有几个大型的摩配批发市场。可是打听后发现,广州的批发市场,2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押金加铺租,至少要30万,对于一直务工的我来说,无疑是不现实的,而且近年来,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地开始禁摩。后来我选择了肇庆,这里门面租金没那么贵,摩托车销售市场也比较大,而且老乡所在的摩配厂可以供货,非常方便。店铺开了一年多,每月的利润有三五千元,比打工好一些。

  此前我的妻子在杭州开出租车。这几年在杭州开出租车的各种费用不断增加,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虽然挣得多,但除去开支,每月也所剩无几。在肇庆开出租车的老乡说,在肇庆开出租车虽然没杭州、广州那些地方赚钱多,但生活成本低。2011年,妻子来到肇庆开出租车,现在每月能挣3000来块钱。我们一家4口租了一套2室一厅的房子,每月租金才400多元;小孩在肇庆读书,每学期交给学校的费用只需1000多元;与以前在东莞、杭州比起来,生活成本低不少,精神压力也比较小。

  (南方农村报)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