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素丽儿成“坑儿奶粉” 幼儿出现发育迟缓问题

2013年04月01日 15:4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

  “坑儿奶粉”怎能成不能说的秘密

  在全国热销的“美素丽儿”成了“坑儿奶粉”。据主要嫌疑人牟骏交代,从2012年2月开始,他通过擦标、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将欧标婴幼儿奶粉的批号篡改为已获得进口食品卫生证书的玺乐天赋美素(美素丽儿)婴幼儿奶粉批号并改装。奶粉之殇,再次成为国人之痛。

  据受害家长反映,食用这种“坑儿奶粉”,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发育迟缓问题。“坑儿奶粉”,是通过加工点进行重新灌装,过期奶粉掺杂到正常奶粉中,可以说,这种造假手段让一般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这种时候,就需要质监部门及时站出来,为消费者筑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然而,此案中最为吊诡之处正在于此。

  早在2012年11月,江苏省质监部门就对“美素丽儿”的中国进口商立案查处了,但时间过去近五个月,“坑儿奶粉”仍在各大商场的货架和网络上热销。这期间到底有多少“坑儿奶粉”流入市场,究竟这背后有没有利益推手在操纵,这一事件幕后疑云重重。

  对于为何“坑儿奶粉”在被立案查处后仍在销售,苏州工业园区食安办的解释是,由于“查实不了问题奶粉的批次、批号,也查实不了问题奶粉的销售去向”。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能草率披露上述信息,也不能采取召回和下架等措施。这种回应方式,实在难以令人接受。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测,要求的不是挂一漏万的形式,而是锱铢必较的实质。

  商家的利益减损、婴幼儿的食品安全,两者之间孰重孰轻,难道在质监部门眼中还有第二种答案?这种以规定当挡箭牌,把“坑儿奶粉”变成不能说的秘密,背后有没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子,有没有公权力的违规庇佑,都应成为核查的重点。退一步讲,即使是为了保护正规商家的利益,召回和下架行为要谨慎进行,但也应该第一时间对消费者进行预警,让家长有判断是否购买相关奶粉的依据,而不是完全蒙在鼓里一无所知。

  这一事件,也反映了目前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的缺位,正是由于质监部门的工作并没有及时反馈到消费者那里。这才有了“坑儿奶粉”被查封后,仍继续有消费者受害的出现。

  以此为鉴,对于问题食品的信息披露,不能成为攥在个别机关手中的砝码,成了不能说的秘密,而必须及时准确地告知消费者。   刘晶瑶(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