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0余名市民参加雀神大赛 选手:参赛收获快乐

2013年04月01日 09:24   来源:南国早报   

  场外细雨蒙蒙,场内欢声笑语!3月30日,由南国早报网联合娃哈哈启力共同举办的“启力”趣味雀神大赛在南宁维景购物广场拉开大幕。天公虽不作美,大赛仍然吸引了200余名市民前来参赛。在当天晚上进行的城市预赛中,在南宁工作的浙江人张明辉以绝对优势夺得“雀神”之位,获得1000元现金大奖,并拿下首个晋级广西总决赛的名额

  1

  选手:

  参加比赛,收获快乐

  发挥麻将正能量,一“启”添动“力”。“启力”趣味雀神大赛的消息发布后,引来南宁雀友的热议和关注。根据大赛的规则,每场城市决选的比赛限额200人报名参与。不过,当天的比赛却引爆了市民参与的热情,不断有在一旁观战的市民要求加入“战斗”。据悉,接下来的4月份和5月份,广西还将有20余场海选赛事给各路麻将高手一展身手,没有赶上这场比赛的市民,还可参与接下来的比赛。

  当天比赛中,一名老人引来不少人注意,他是已82岁高龄的陈老。当天参赛选手中,陈老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一圈下来,陈老最终难敌年轻人,一把未胡。陈老却并不遗憾,他说,自己也收获了一份快乐。

  “我胡了!”赛场上,一名带着小孩前来参赛的年轻妈妈在“胡牌”后,高兴地拍手叫好。裁判过来检查了她的牌后,告诉她是“鸡胡”,只能积两分。赛场外的观众忍不住纷纷提醒她应该自摸,靠“鸡胡”是进不了决赛的。不过,这名年轻的妈妈自嘲说,有胡就一定要胡,图的就是胡牌带来的那份快乐。

  2

  赛事:昔日“雀神”,再战江湖

  首日比赛引来了不少南宁市的麻将高手参加,其中就有2003年南宁麻将大赛公开组的亚军周自立老先生。

  周老是南宁市一名退休铁路工人。在当天的比赛中,周老一路顺风顺水地杀入了最后的四强。在四强战中,不敌张明辉而未能延续昔日的辉煌。

  在比赛现场,周老一直随身携带的一袋宝贝,里面装了多年来的周老的麻将记忆,包括各种获奖证书、活动记录和心得体会。一聊到麻将,周老就打开了话匣子,与牌友们分享着多年来自己总结的经验和心得。在周老看来:麻将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通过打麻将多外出活动,多与朋友交往,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还能锻炼大脑。周老说,打麻将最重要的不是牌技,而是牌品。通过打麻将,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参加麻将比赛,能否获得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享受比赛的过程。

  3

  雀神:两度参赛,夺得冠军

  “我五六岁就会打麻将,已打了20多年的麻将。”拿下“启力”趣味雀神大赛南宁城市首场海选的冠军之后,张明辉在台上这样介绍自己。张明辉的老家在浙江,来南宁已10余年。他在南国早报网上看到比赛消息后,便立即报了名。他岳父的家就在比赛场地附近,这次参赛可谓是占据主场之利。

  不过,他的晋级之路却颇为坎坷。在上午的初赛中,他竟一把未胡,被淘汰出局。下午,他根据比赛规划,凭一个启力空罐再次报名参赛,终于时来运转,依靠37分的高积分,强势晋级晚上的决赛。决赛中,他更是表现出了势不可挡的气势。在最后的四强选手较量中,连胡3把,以领先第二名近20分的绝对优势拿走大奖。看到获胜无望,同桌对手朱先生无奈地笑着说,喝提神醒脑的启力也不错,并大方地祝贺张明辉夺得“雀神”之位。

  说到获胜的关键,张明辉认为是心态沉稳和运气好。不过,他说每局比赛只打一圈,让他很不过瘾,实力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希望广西总决赛时能与各路雀神再一决高下。

  4

  期盼:

  麻将大赛,定期举办

  当天来参加比赛的市民中,不乏牌龄超过50年的“老手”,广西文化厅的老干部罗皇中老先生,就是其中一员。据罗老介绍,他家中有5台麻将桌,家人也都喜欢打麻将,每逢过年过节,家人便会聚在一起打麻将、聊生活。

  在他看来,麻将有着“提神醒脑,健康娱乐,健脑健身,大众参与”的优点,不仅是一种趣味游戏,还是一种数学游戏。另外,麻将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适合家庭聚会、邻里交流和社会交际。

  当天,罗老与妻子一起报名参加比赛,结果却让他大为意外。他被淘汰出局,妻子则晋级了晚上的决赛。而他的妻子,学会打麻将不到3个月。虽然50年的老手不敌3个月的新手,但罗老还是很高兴,他说,这就是麻将的趣味性所在。

  对此次“启力”趣味雀神大赛,罗老的评价也很高。他说,南宁举行的麻将比赛并不多,而“启力”趣味雀神大赛的比赛范围最广,奖金最高,时间跨度也长,希望以后能够定期举办。他认为,“启力”趣味雀神大赛提倡的“提神健脑,健康娱乐”,可以让市民认识到麻将的娱乐、趣味和健康的本质。(记者 蒋磊 实习生 唐露桦)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