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当年唐末诗人杜牧挥笔写下《阿房宫赋》时怎能想到,千年之后这一“天下第一宫”又起争端。
近日,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拆之伏笔
国家文物局始终未批复,项目规划时即处于“灰色地带”
秦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之一,1961年阿房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阿房宫景区破土动工,2000年正式运营。2006年,这一景区曾被评为“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
“这个项目是拿到市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市计委的立项报告和市文物局的动工函,我们才租地开工的。”秦阿房宫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应魁说,当时不仅为阿房宫景区办过相应的手续,而且还是请陕西省文保中心设计的。“刚启动时我们投入了大量宣传,效益很好,但近几年门口有市政工程修路,旅行社的车进不来,资金周转不了,一直亏损也没法再进一步修整。”他坦言,从2012年5月的一纸“拆迁通知”后,景区就越来越不行了。
除了经济效益不佳,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也承认,该景区在规划时即处于“灰色地带”。“结合当时经济发展迫切、遗址保护理念简单的背景来看,地方政府认为这是个好项目,但由于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批复,这一记‘擦边球’其实是在默认的状态下运转。”
改之难题
与国际文保理念相悖,按照遗址保护方案必须拆除“违建”
听李军介绍,阿房宫景区是上世纪90年代规划设计的,当时的文物保护只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当时全国兴起主题公园热,农民企业家雷应魁成立了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在遗址旁300多米的一般保护区上租了680亩地,建立了这个历史公园式景区。”
不过到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十五届世界大会在西安召开,提出了国际上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不但要保护好古迹遗址,更要保护它的生存环境。李军认为,“时代变了,要求也变了,阿房宫作为国家级100处大遗址之一,现在要申遗、要建设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就必须重新按规建设。”
既然原景区投入这么大,能不能依靠整理改造,通过“再利用”的方式融进大遗址公园呢?
“这可不行,因为和国家文物局制定的遗址保护规划方案有冲突。”李军说,景区处于限高8米的建设控制区,但现有的建筑超过30米,且位于遗址正南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与南山之间应该有个视觉通廊,因此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案中要求保持阿房宫南北通视,现有的公园景观必须拆除。
眼看本月底就要把公园停营移交,雷应魁很不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建设的”。但他也坦言,从大方面来考虑,这是必走的路。“小项目服从大规划,就希望拆除后管委会能给公司重新划一块地,让企业转型,解决后续发展。”对此,李军也表示目前正在请有资历的第三方评价公司对地面附着物进行评估,给予适当补偿。
建之启示
新建遗址公园须解决文保与商业难题,不重蹈“短命”覆辙
运营13年终遭拆除,巨大投资化为泡影,阿房宫景区的“短命”令人唏嘘。当年建景区时,各方都有想法:地方政府想要招商引资做项目,开发商想通过旅游业谋求经济效益,当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环境。但经济发展和现实需求,终究与文物保护发生了冲突。
这样的碰撞,不只发生在阿房宫。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拥有大量文物和古遗迹,尤其是规模庞大的周秦汉唐四大古都遗址更令人艳羡。不过,由于这些古老遗址以土木结构为主体,易破坏难考查,同时地域大占地广,使大片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土地无法安排大型建设和市政工程,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交锋”关系。
如今,阿房宫遗址上又要破土动工,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的难题再次摆在眼前。“从2004年起就请陕西省文物局下属的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由于中国社科院考古工作的持续进展和当初秦人建成阿房宫与否的争议,直到2012年初才基本完成。”李军说。
据介绍,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决定采用城市公园和遗址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计划3年内建成2.3平方公里的考古遗址公园,完整保护古迹并免费对市民开放。同时,在外围共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区,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高端地产等来拉动经济。
为了不再重蹈阿房宫景区的“短命”覆辙,去年管委会还首创“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前期研究”和“国内外遗址公园比较”,在慎重的调研基础上才正式启动具体规划。“就为提高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它更长寿。”李军强调说。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