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昆山台企集聚 两岸深度融合起飞

2013年04月03日 09:22   来源:人民日报   

  原题:台资企业总投资521.2亿美元,占大陆台资1/9

  昆山 桥连两岸深度融合(改革开放新地标)

  日前,江苏昆山竞铭机械有限公司通过中国银行昆山分行,将363万元人民币汇往台湾。自2月6日开展首笔业务以来,昆山已实现两岸人民币汇兑直通业务35笔,涉及金额4896.6万元,两岸民众企盼的“货币直航”终成现实。截至目前,昆山共有台资企业4234家,总投资额521.2亿美元,占全大陆台资的1/9,常住昆山台胞超过10万人,呈现两岸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两岸深度融合的梦想,将在昆山再次“起飞”。2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包括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综合保税区和省级花桥经济开发区,以及规划建设的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两岸在产业技术交流、商品检验检测、产品认证、技术标准等领域交流合作均享受支持政策。“这意味着两岸交流合作进入领域拓宽、层次提升的新时期!”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说。

  昆山位于江苏南部,毗邻上海。20多年前,昆山开始办开发区,虽与台湾距离遥远,但凭着优质服务和产业集聚优势,成为台湾企业的发展热土、大陆台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台商投资领域从早期的纺织、电子等传统产业发展至金融、医疗、职业教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网。

  漫步昆山,仿佛置身于台湾。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台企工厂、台湾金融机构、台湾创意产业公司鳞次栉比。开发区内昆山综合保税区、海峡两岸人才特区、海峡两岸金融创新合作园、海峡两岸创意设计合作园和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合作园均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昆山高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台湾新竹科技园模式,规划昆山新竹科技园,成为两岸科技合作的新地标。

  “花开四海,桥连两岸。”在花桥镇,与台湾工业总会合作建设的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正加快功能载体平台建设,为台湾中小企业产品销往大陆搭建快捷、高效、畅通的营销平台和通路。近两年来,区内台湾商品交易中心已累计吸引台湾商品900多种。同时,“台湾十八景”建设如火如荼,将以台湾文化为背景,形成一个主题式台湾商品体验区。

  随着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设立,两岸合作将从技术、产业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昆山市长路军说,试验区有三大定位:打造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两岸货币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

  试验区在金融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让众多台商心向往之。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的第一家分行——彰化商业银行昆山分行已开办经营人民币业务。行长翁一新表示,政策细节的逐步落实将拉动分行业务扩张,比如人民币与新台币现汇项下双向兑换、台湾金融机构以人民币进行新设、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等。瞄准这一机遇,彰化商业银行昆山分行正加紧筹建花桥支行。与此同时,台湾华一银行昆山分行也在筹建之中。

  目前,一系列配套金融优惠政策在试验区逐步落实:优先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允许区内企业与台湾企业在集团内部试点开展人民币借贷业务属“新业务开放”;允许台湾金融机构在试验区以人民币进行新设、增资、参股等直接投资活动;支持台资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支持区内的外资银行开展两岸金融创新试点等。去年底,台湾中华开发工业银行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签署战略性合作备忘录,共同组建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的海峡科技私募股权基金。

  昆山,作为两岸产业、金融合作的试验载体,必将成为台商在大陆的“第二家乡”!

  《人民日报》2013年04月03日01版 作者:贺广华、王伟健、申琳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