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阳朔"十年磨一剑" 持续推动金桔产业发展

2013年04月07日 07:04   来源:人民日报   

  走进广西阳朔,置身于细雨蒙蒙的山旁水畔,远望峰峦如画,近看渔船摇曳,路侧绿枝招展,坡上桔树吐金,再配以小楼人家,真是风景如画。进农户听农情,入桔园品金桔,我们真切感受到农民兄弟丰收的快乐。阳朔县“十年磨一剑”,持续推动金桔产业发展,如今金桔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

  科学种桔,新技术赢得新发展

  金桔在阳朔种植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其皮薄,秋冬遇雨,容易裂果、落果,严重年份落果率高达80%,为减少损失,果农只好提前抢收上市,导致果实品质差,经济效益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1999年,全县金桔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亩。

  然而,就在这一年,当地一个叫做雷五四的农民因大雨要来,情急中拿了块薄膜把果树盖了起来,一两个月后发现,果子不落不裂,吃起来更甜了,于是大家都仿效着给果树盖膜。办法虽好,却仍有不足,薄膜直接盖在果树上,时间一久里面温度太高且不通风,容易把果子闷烂。这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县委、县政府组织农业科技部门开展技术攻关,成功推出倒U形棚式“三避”技术,即避雨、避寒、避晒。通过实施“三避”技术,推广绿色生态标准化种植,金桔既提高了单产和品质,又延长了果实糖化时间,采收期限从当年11月延至次年4月,而且果大肉厚、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

  在观音山村村民李毅的果园里,品尝了长在树上、盖在膜下的鲜金桔。“这山坡就是我们的天然冷库,卖多少摘多少,不卖就在树上存着,就像挂在树枝上的钱包一样。”李毅说得很自豪,“一亩金桔好的话可以收入3—4万元,最差也可以收1—2万元。”

  政府扶桔,小产业成了大气候

  金桔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后,阳朔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多管齐下,以政策激励、市场带动、品牌打造、服务助推等多项措施,全力推动金桔产业发展。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启动器。自2002年起,阳朔县连续10年出台鼓励发展金桔产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专项农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金桔等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为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2012年阳朔县开始对全县新种金桔的农户按300元一亩进行补助,当年全县就新发展金桔3.17万亩。“目前,阳朔金桔种植面积已有15.8万亩,比1999年增加了近15倍,年产量近16万吨,产值超过了13.5亿元。”阳朔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徐永康介绍说。

  品牌是产业提升的灵魂。为扩大阳朔金桔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阳朔县组织实施了品牌战略。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金桔节,组织阳朔金桔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评比促销活动。阳朔金桔先后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和国家工商总局专用商标认证。

  服务是产业壮大的重要驱动。政府为发展金桔产业,出资培训技术能手,多方引导经济能人、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走规模经营、农超对接之路。目前阳朔县共有100多家与金桔相关的各类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未来看桔,合作社是必然趋势

  伴随着阳朔金桔从10多年前不足1万亩,到如今近16万亩,农民收入也从人均不足千元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8403元。在这样的高起点上,阳朔的金桔产业如何再上台阶?

  尽管有政策的扶持、市场的拉动和配套的服务,但目前阳朔金桔主要以户为单位的小单元种植,与大市场的对接依然存在挑战,特别是散户种植不利于先进科技的推广使用。

  这一点李毅深有感触,他很羡慕蕉芭林村金桔种植和销售大户赖玉梅,“人家种了200多亩金桔,还成立了合作社,经常有农技人员指导,采用的滴灌技术只要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一下,下肥、浇水就全部自动完成。”

  谈到合作社的作用,徐永康认为,走合作社这条路是必然的趋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推行新的科学技术难度太大成本太高。目前阳朔金桔合作社虽然不少,但松散型的居多,真正能成为产业主体、发挥重要作用的还不是很多,但合作社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带头人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