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80后吐槽清明假期:不在祭祀途中 就在相亲路上

2013年04月07日 08: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曹铮

  “清明时节雨纷纷,相亲路上欲断魂”成了80后白领钱芸清明小长假的真实写照。三天假期,在父母的安排下,钱芸陆续见了4位相亲对象。“比上班还赶,早知如此,不如挤火车回家给祖先烧纸。”钱芸无奈地笑着说。

  清明节回乡扫墓,祭祀先人是古已有之的习俗。然而像钱芸这样的身在异乡的“剩斗士”,大多选择不回老家。然而,就在这短短三天假期里,相亲和“被相亲”的未婚男女并不在少数。据了解,曾有婚恋网站做过调查统计,85%以上的未婚男女并不介意清明祭祖等禁忌,可以接受在清明相亲见面。

  在郑州,更多外地前来工作的未婚男女持无所谓态度。他们觉得三天假期,愿意听从家里安排,回家祭祀也好,在郑州呆着相亲也行。也有无奈者吐槽道:“清明假期两件事,不在祭祀的路上,就在相亲的路上。”

  颜君今年已经29岁,是郑州某机关单位的职员。比之工作,她的婚姻大事更让远在江苏的父母操心。“我妈一天打三遍电话,内容无非就是和相亲对象发短信了没,打电话了没,见面了没,感觉如何等内容。我其实很烦,家里越催,就越不想见面。上班还能以加班为理由搪塞父母,这一放假,反而躲不过了,只能硬着头皮见。”颜君无奈的说。

  “我今年清明是回来了,要不然,留在南昌,肯定还和去年一样‘被相亲’。”27岁的孙潇说道。孙潇是郑州人,自毕业后在江西南昌的一家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事业逐步稳定后,父母就不断托南昌的亲戚朋友给儿子介绍对象。“平时我或者对方周末都常加班,介绍人就安排在清明、五一、端午这些小长假让我们见面。”孙潇感慨道。

  据了解,在清明节期间相亲的未婚男女,多数的背景为身在异地,远离家乡,年龄则大多集中在“80后”。从受访情况来看,他们普遍受到“身在异地,父母督促不到”、“工作较忙,交际圈较小”等择偶因素的制约。

  然而,清明节毕竟与祭祀、追思等词汇分不开。在这个日子里相亲,会不会有所顾虑?对此,“剩斗士”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也不是我想去相亲,都是父母安排的。既然老人家都不在乎禁忌不禁忌了,我还在乎什么。”28岁的“IT男”丁阳半开玩笑的说道,他是山东烟台人,毕业后就在郑州工作,头几年因为白天黑夜的加班,一直没时间也没心思考虑婚姻问题。直到今年,在家人的帮助下买了一套小高层公寓,才开始在亲戚朋友的安排下相亲。“我觉得,男人还是得有个窝。但这个观念也把我‘剩’到现在了,这不,连清明节都不放过了。”丁阳的幽默之外,也是透露着无奈。

  “平时又没时间,逮个三天假期就好好利用。没准祖宗保佑,还在这几天就闪恋闪婚了。”来自吉林的小伙金冶说话间透露出东北人特有的幽默。金冶今年30岁,据他讲述,自己早年间毕业了就是逃避母亲的唠叨才选择在郑州工作,远离家乡。“没有爸妈的唠叨,自己也就放松了,这一贪玩儿,就把终身大事给耽误了。眼看到了30岁,才回过神儿来看周围的好姑娘,怎么就都结婚了。没办法啊,只能拜托亲戚朋友给介绍,一有空就相亲。”金冶说道。

  除了亲戚朋友督促相亲之外,不少国内知名婚恋交友网站在清明节期间也纷纷组织郑州同城的未婚男女聚会。这些聚会大多是免费的,只要提供相应证件就可参与。从历年组织的情况上来看,参与率尚属良好。参与者们则抱着“去看看总比家里蹲好”的心态前往。

  “反正在家闲着也是一天,参加相亲大会就当出门散心了。再说,没准还真在这遇到一个合适的,也算不辜负这三天假期了。”来自河南平顶山的李媛说道。

  “我是陪同事来的,想不到这相亲大会组织到清明节,来参与的人还挺多的。也许是大家都在家宅够了,还有可能是身在异乡,一个人总归是寂寞吧。”郑州市民赵湘说。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