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久违的讯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一季度本市固定资产投资999.97亿元,同比增长10.3%,再度恢复两位数增长。专家表示,这除了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之外,也显现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带动作用,“这绝不是回到投资拉动的老路,对质量优化有效的投资,对经济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复旦大学教授殷醒民认为,投资回升可以带来很多新增的就业机会,市场消费则会随着就业增加而提升。
三大产业领域投资 “一升两降”是一季度投资的特点。第一产业投资0.54亿元,下降37.6%;第二产业投资201.66亿元,下降8.3%;第三产业投资797.77亿元,增长16.4%。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宪表示,资本对于第三产业的“青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程。
统计表明,一季度,三大投资领域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2.23亿元,增5%; 工业投资199.23亿元,下降9.4%;房地产开发投资575.2亿元,增长21.9%。
殷醒民认为,经历了世博会前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近几年上海的基础设施投资渐渐放慢,这是趋势,但上海还是需要基础设施投资,“不是为了拉动GDP,而是根据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投入。”他举例说,改善上海郊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可以大大提高本市的人力资本,现在做这样的投资,若干年后就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再如,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尽管此前已持续多年,但横向对比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上海还待提升,不能光看总量,如果看人均道路数量、每平方公里内的道路密度等指标,上海依然有增加投入的需要。
对于工业投资增速为负,陈宪表示,这符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上海没有更多的土地空间来承载不断增加的制造业设备、厂房等,即使有工业投资,可能投向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具有投入较少、收益较高的产业特征,因此工业投资数据未必漂亮,但内涵却会悄然变化。而殷醒民认为,上海工业投资还有增量空间。目前中国包括上海,还没有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还是要靠工业部门,上海尤其要靠先进制造业的增加、大量更高技术水平的设备投入来提高生产力。上海的创新驱动,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工业部门的创新,按照国际经验,创新资金的75%是投在工业部门的。
另外,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三大投资领域中领跑,是否意味着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仍然存在?对此,陈宪指出,与过去不同,如今上海房地产投资数据的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保障性住房项目。殷醒民表示,大城市对房地产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未来新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将面向人们对居住质量改善的需求,“如果说前些年人们的需求是住房面积的增加,那么未来可能是同样的居住面积,但需要更高质量的住房,这种改善型需求也需要必要的投资。”(记者 杨群)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