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复旦学生遭投毒身亡:传受害人系被"无辜误伤"

2013年04月17日 07:52   来源:人民日报   

  4月16日15时23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去世。复旦大学校方随即在微博上发出通报,表示沉重哀悼。

  疑被同为医科在读研究生的室友投毒而致病危的黄洋,从4月15日起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病因难查,同学生疑报警

  据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4月1日,该校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的黄洋出现身体不适,当晚被送医就诊。医院组织了多次会诊,并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4月11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林某存在嫌疑。

  据介绍,受害人从本科起即在复旦大学就读临床医学专业,其名字已出现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4月7日发布的2013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名单中。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黄洋因呕吐不适被大家劝去看急诊,由于黄疸、转氨酶上升,血小板下降剧烈,难以控制,第二天就转入重症监护室。根据黄洋讲述,大家曾经怀疑他是食物或饮水中毒,学校食堂曾排查当天食物,还曾取水样化验,但有机试剂代谢物不像重金属等那样容易查出。

  据悉,在黄洋住院后,他的一位师兄得知与其同寝室的林某在使用某种有机试剂做老鼠试验,该试剂的药理作用正与黄洋病征相符。同学们向黄洋导师及学校做了汇报,次日决定报警。

  故意或误伤真相待明

  对于这一事件案情,直至发稿时,上海警方尚未公布。网友和媒体中有多种猜测。有人说,两人是因为争夺直博名额而发生矛盾。但据介绍,黄洋和林某在校表现都很出色,二人分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也有人揣测,黄洋是被“无辜误伤”。

  目前,警方已控制嫌疑人林某,但投毒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

  复旦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不只是嫌疑人作案动机尚未明了,部分媒体报道中所提及的林某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及获取渠道,也并未获得公安机关证实。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