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长举报蚌埠名校在职教师补课成风 校方:不知情

2013年04月18日 09:45   来源:人民网   苗子健 常国水

  尽管公办在职教师有偿开班补课早已被明令禁止,但在安徽省蚌埠市,还有一些教师“顶风作案”。近日,有网友向本网反映: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多位老师利用节假日进行有偿补课。接到投诉后,本网记者立即前往蚌埠进行了调查。

  家长投诉:在职老师普遍开班有偿补课

  蚌埠市民王先生的孩子在蚌埠第二实验小学读六年级。据他向记者反映,该校普遍存在在职老师有偿补课的情况。“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每到周六、周日,就在学校旁边的小区里补课。”不仅如此,王先生还从其他家长口中得知,“六年级共有10个班,几乎每个班的老师都在外面补课。”

  “老师在课堂上会直接告诉学生,自己在外面开了班,大家可以去上课”,王先生认为,这种说法表面上虽然没有强迫学生补课,但孩子把老师的话说给家长听,家长自然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个别老师还会对不去补课的学生采取不管不问、消极教学的方式对待他们,我们的理解就是相当于变相强迫。”

  据王先生说,他的孩子参加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补习班,这样一来,每个周末就被占去了一天半的时间。“一门课补一次收费三四十元,每个月补课的费用要四五百元。”对收入不高的王先生来说,这样的开销还是有些压力,但他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平时学习压力就大,现在连周末也不能好好休息,孩子经常向我们抱怨。”

  记者调查:补习班藏身学校周边小区

  根据投诉人提供的线索,4月13日,记者来到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旁边的新新家苑小区。小区保安告诉记者,该小区内有很多个补习班,“一到周末,就有大批学生背着书包进入小区补课”。

一楼阳台外悬挂着补习班的广告横幅

  在保安的指引下,记者在一栋居民楼的一楼阳台旁看到一家补习班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开心学堂”、“语文、数学、英语、奥数”等字样。记者透过窗户玻璃看到,这套住房的客厅以及一间卧室被改造成课堂,房间摆满了一排排课桌,墙上挂着黑板,有两位老师正分别给十余名学生讲课。

  上午11时许,一些家长陆陆续续到来,准备接孩子放学。多位家长告诉记者,他们的孩子均是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补课的老师就是孩子班上的代课老师,补课一次收费三四十元。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这间“教室”内补课的,是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孙某。

  4月13日下午三时,记者再次前往该小区,来到一处名为“小天使乐园”的补习班。刚到门外,记者便听到了屋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敲门后,一名年轻男子打开门,手里还拿着课本。房间内,约有一二十名学生。

套房内的一间卧室被改造成了教室

  该男子承认,他是蚌埠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郁某,正在给孩子们补习数学。当问及补课费用时,他则吞吞吐吐,称自己只是给一个补习机构打工的,不直接收费用,具体怎么收费不清楚。

  下午放学时间,记者在小区内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从小区内各个方向的住宅楼走出来。记者从这些学生口中得知,在这个小区内,有四五处补课的“学堂”,每处约有老师1至3位不等,而这些补课的老师中,绝大多数是第二实验小学的在职教师。学生还告诉记者,在学校周围的其他小区,也存在类似情况。

  校方:将立即调查核实

  4月17日上午,记者致电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室,一位姓冯的副校长向记者证实,记者调查中见到的两位老师孙某、郁某均是该校在职教师,冯副校长表示,对学校多位在职教师在外开设补习班有偿补课的情况,“校方并不知情”。他表示,学校将立即调查核实此事。

  本网记者将继续关注事态进展情况。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