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拉萨河口第一村"—曲水镇曲水村

2013年04月22日 14:25   来源:西藏新闻网   崔士鑫 张晓明 杨正林

为在曲水宗址所在的山顶,眺望江河交汇处的曲水村。记者 次旺摄.

  爬上曲水宗址所在的山顶,放眼望去,水流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尽收眼底。浮动在蓝色天空中的团团白云,仿佛这片土地上悠悠历史的风云际会。那十二小邦时的“吉日江恩”邦国,吐蕃王朝时的“吉麦东岱”(意为“拉萨河下游的千户府”),14世纪帕竹时期的“曲水宗”……

  午后江面上的一阵劲风,让白云倏忽消散,眼前只有澄蓝如碧的东去江水。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索珍遥指前方的山水相会处,说那里就是拉萨河的入江口。烟波茫茫、洲渚交错,一时看不出哪里是江河分界。翻出随身带来的卫星地图,却能清晰地看到,我们所伫立的山顶,正是一条山谷的尖端。正前方,就是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与这山谷之水“三水汇合”的地方。 “曲水”的藏语含意是“流水沟”,它具体是哪条沟?曲水村69岁的西洛老人说,“曲水”不是一条沟,而是指东来的拉萨河、从北边山谷里流出的“卓普”(意为“深谷急流水”)、西来的雅鲁藏布江“三水汇合之地”。曲水村就坐落在卓普沟与拉萨河冲积而成的扇形土地上,守望着水流纵横、分不清干流支流的无数条“曲水”。

  位于卓普山谷东侧、最接近于拉萨河的是曲水村的村民一组,这个自然村的名字叫“阔姆”。“阔姆”的含义是“丰富”,据说古时有一位高僧,游方至此时,村民们热情款待他,食物丰盛,所以他给起了这么个吉祥的名字。不过,高僧的祝福似乎并没有起作用,卓普沟与拉萨河经常水害肆虐。西洛说他记忆中1962年发过一次大洪水,虽然民主改革以后修了防洪堤,但村民们仍提心吊胆,西洛和其他村民,每人带着一把枪昼夜守堤,一旦堤坝有险情,马上开枪示警。洪水最终还是淹没了种植着冬小麦的土地,《曲水县志》载:“8月,曲水县8000余亩农田遭受了水灾、雹灾”。“好在房屋没有淹”,西洛说。

  “那时的房屋质量很差,最怕水淹。”曲水村党支部书记拉贵是自治区十届人大代表,他最自豪的就是现在村里成片的崭新住房。民主改革前,贫困的曲水村民绝大多数住的都是一层房子,面积只有3-4柱,差的只有两柱,一间是厨房兼卧室,另一间是牲畜圈,用树枝搭建。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曲水村民利用邻近318国道的优势,不少人家搞起了运输,迅速致富,新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借助于从城里学来的新理念,一些富裕人家建起了以前曲水村民从未见过的“客厅”,由于用的是新型建筑材料,传统的立柱也不怎么用了,房间更显宽敞。曲水村的民居特色,悄然起了变化。

  “最大的变化还是2006年的安居工程。”拉贵介绍说,按县里的政策,一般人家人均补贴2900元,贫困户人均3600元,最差的户均补3万元。2008年地震以后,每户又增加了5000元,用于打“圈梁”(地基)防震。 “现在曲水村的民居有什么特色?”面对记者提问,拉贵一脸自豪:“房屋面积就让许多拉萨城里人没法比,家里有1-4人的规划400平米,5-7人的500平米,8人以上的580平米。有的村土地紧张一点,每户减了70平米,但也比很多拉萨城里人的房子大,采光也好!”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