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人行动 雪域高原"绿"意渐浓

2013年04月24日 11:26   来源:西藏日报   刘文军

  图为4月15日,西藏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的员工们在南山上种植树苗。 本报记者 龙会琴 摄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一草一木总关情。保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人人有责,需要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这片碧水蓝天。

  加强队伍建设

  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环境监测硬件设备得到更新。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区累计落实环境监测、监察等项目资金1.4亿元,开展了自治区7地(市)环境监测业务用房建设,配备了各类检测仪器设备722台(套)、环境监察执法车辆136台、执法取证设备1480台(套)。近5年来,组织开展各类环境保护业务培训10多次,培训人员600余人次。外来专业技术人员援助不断,从2009年开始,环保部共选派65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援各地(市)开展环保工作。环保人才队伍结构合理,截至2012年底,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有86人,其中研究生27人,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有7人,工程师有11人,助理工程师有9人。

  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升。各类常规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测、典型区域调查监测和委托监测的能力得到提升,已经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治疗监测和考察工作,建成7地(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每天在西藏卫视等媒体上播报空气质量信息。

  自治区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普布丹巴说,要紧紧围绕美丽西藏建设,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能力,切实加大环保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力度,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环保工作者的梦想和心愿。

  推进环保工作

  近年来,我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湿地保护、防沙治沙保护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共完成人工造林172万亩、封山育林449万亩,对6841万亩天然草场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治理沙化土地面积64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85万公顷,建设沼气设施20余万座。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建立了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我区重要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

  抓住机遇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拉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那曲高原草原型城市等生态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据了解,我区2012年命名了22个自治区级生态村;2013年3月命名了173个自治区级生态村;4月份,自治区环保厅组织区内外专家对拉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行预评估。

  重视环境安全

  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据介绍,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解决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存在的环境问题。据了解,昌都污水处理厂和拉萨污水处理中心已经投入运营,山南地区污水处理厂正在开工建设中。

  我区累计落实了中央农村环境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了山南、林芝、昌都等地区医疗垃圾处置中心。

  拉萨市民旺珍说:“现在我们大家的环境意识增强了,对环境安全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每一棵树,善待身边的每一滴水,努力实现我们的环保梦,让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当中。”

  狠抓重点项目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组织实施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能力、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的一批重点项目,投资规模约为11亿元。

  生态安全屏障监控工程、拉萨周边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日喀则城郊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等都纳入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环境保护项目之中。生态安全屏障监控工程项目总投资2.89亿元。

  重金属防治项目、城镇饮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拉萨——林芝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纳木错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医疗垃圾和自治区危废处置中心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污染减排项目等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已安排的项目建设不断推进。

  自治区环保厅办公室负责人说,近年来,自治区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对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环境明显改善。在西藏生态环境问题上,我们要争取做到不拖旧账,不欠新账,让美丽西藏永驻人心。

(责任编辑:石兰)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雪域高原新风畅    2013年07月08日
  • ·来自雪域高原的生命守护    2013年06月20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