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暖草原——阿里牧区见闻

2013年04月26日 10:02   来源:SRC-1968   

  4月的阿里草原上,覆盖了一个冬天的积雪已经渐渐消融,露出了大地本来的面貌,茫茫的牧草有了一丝绿意的萌芽,正在努力生长。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也伸展着蛰伏已久的身姿,在村庄、公路旁肆意奔跑、跳跃。

  在这个充满暖意的春天,阿里牧区四处涌动的活力与希望,昭示着这又将是美好的一年。

  塔巴——僧人的新生活

  走进革吉县盐湖乡的扎西曲林寺,只见大殿庄严、僧舍鳞次,精心打扫过的石板路上看不到一片碎屑。僧人们的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井然有序,一幅和谐而安宁的景象。

  僧人塔巴自豪地告诉记者,扎西曲林寺是阿里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噶举派寺庙,现有编制15人。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寺工作队的关心照顾下,扎西曲林寺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悬挂起了国旗和领袖像,建起了书籍、报纸齐全的寺庙书屋,广播电视实现了全覆盖,14名持证僧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12名持证僧人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塔巴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刚刚搬进不久的安居新房。屋子坐落在一片向阳的坡上,有三间宿舍和一个经堂,各类日常家具和生活设施齐全,经堂里还铺有松软、保暖的泡沫垫和地板胶。

  塔巴说,这样的房子在寺里共有8套,是革吉县有关部门从邻近的盐湖乡羌麦村安居房指标中协调过来的,国家总计投资超过3万元。

  在经堂的佛龛前,摆着牛奶,念经口渴了,塔巴就会喝上两口。他说,现在我们僧人的生活,就像这牛奶一样,又甜又美。

  尼玛——无人区的坚守

  先遣乡是改则县著名的“北部三乡”之一,距离县城140公里,巴热村又是先遣乡最北边的村子,距离乡政府100公里,再往北走,就是羌塘草原的无人区了。

  从先遣乡政府出发,汽车在海拔5200米的草原上奔波了2个多小时后,巴热村委会活动场所孤孑的身影终于映入了眼帘,4个略显落寞的身影在村委会门口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他们是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驻巴热村工作队(阿里地区邮政局派驻)的队员们。

  “我们仿佛就是人类活动区与无人区之间最后的防线。”队员尼玛说。

  尼玛和其他三人是阿里地区邮政局派出的第二批驻村工作队。村委会所在地不通水电、通讯,附近居住的群众稀少而分散,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还有100多公里,工作队的生活物资补给要靠每周一次从县城拉来,卫星电话只有在天气好时才能打通,这些对于较少在基层牧区生活的尼玛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好在第一批驻巴热村工作队打下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他们总计筹集援助资金110万元,有效改善了村里的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这让尼玛踏实了不少。在今年已经明确的项目中,他和队友们要落实巴热村合作商店的补建资金15万元,解决投资11万元的人畜饮水井。

  “刚来的时候还是很担心自己怎样才能在这样的地方呆上一年,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已经基本适应了。”尼玛笑着说,“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完成好驻村工作,让党和人民满意!”

  班觉——受灾户的期盼

  “以前房子旧了,国家给我们盖安居房。现在,房子被地震毁了,国家又给我们盖重建房。这样的生活,能不让人满意吗?”革吉县文布当桑乡夏玛村牧民班觉站在新居里,对记者说道。

  去年2月17日,革吉县文布当桑乡、盐湖乡约1万平方公里内发生里氏5.2级地震,随后两天又发生两次余震,造成当地房屋裂缝、羊圈垮塌、水井坍塌、通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2153.56万元。其中,文布当桑乡受灾最为严重,共有315户、1206名群众受灾,182户群众房屋严重受损。

  地震发生后,阿里地区、革吉县两级党委、政府启动了灾后重建项目,为262户受灾群众修建新居,已于去年10月1日全部实现入住。

  夏玛村是文布当桑乡政府所在地,有70户重建户,排列有序地划分为三个小区,构成了今后文布当桑乡城镇化发展的新格局。房屋由过去安居房的土木结构升级为砖木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平方米造价超过1000元,户均造价5万元。班觉的新居总面积50平方米,他自己又花3700元加盖了一间带暖廊的外屋,使用面积超过了100平方米。

  “住进新房后,前段时间家里又添置了20只羊。”班觉谈起他今年的规划时神采奕奕,“我一定要在国家的帮扶下努力发展生产,改善家人的生活,争取到年底攒钱买辆货车跑运输,赚更多的钱!”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