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VS龙岩:交通之变成就跨越发展

2013年05月02日 08:36   来源:南方日报   张学斌 柯鸿海

  2012年12月18日,施工人员在古武高速龙岩段施工。交通大突破已成为梅州、龙岩两地抢占发展高地的重要抓手。新华社发

  梅州雁鸣湖度假村一景。如今, “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已深入人心,吸引了不少游客。

  资料图片

2012年6月29日,龙厦铁路开通,龙岩到厦门坐动车只需一个多小时。

  新华社发

  广东梅州与福建龙岩,两个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城市,都是闻名的边区市、经济欠发达市。相似的历史、语言和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让两市惺惺相惜、抱团取暖。进入新世纪的某一天,梅州人突然发现:“龙岩人怎么比我们有钱了?”

  2012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745.98亿元,龙岩是1374.65亿元。近十年来,龙岩的GDP均高于梅州。在一些区域发展论坛或研讨会上,广东梅州与福建龙岩常被用作对比的例子,有网友疾呼:“梅州快向龙岩学习。”

  有梅州人说,梅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恰好在珠三角、海西的“夹缝”之间,“两边都够不到”。不过,梅州眼下正计划两年内修通4条高速公路,2015年“县县通高速”,彻底打破交通瓶颈,将交通的劣势变优势。

  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表示,梅州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将以“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为核心任务,建设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广东生态产业发展试验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地。

  2012年两市GDP及增速

  生产总值同比增速

  梅州745.98亿元10.7%

  龙岩1374.65亿元12.1%

  梅州

  客家人聚居城市,“世界客都”,目前仍有平远、大埔等县未能通高速公路,力争2年内开通4条高速公路,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

  龙岩

  客家人聚居城市,“客家祖地”,目前全境7县已“县县通高速”

  梅州远离广深

  承接辐射不易

  交通拖发展后腿

  1994年的一个冬日,梅州五华县的黄世声踏上开往福建龙岩的长途客车。沿途到处在修路,本不算远的路程足足走了22个小时。

  那时,黄世声的老家梅州还是个典型矿产资源型城市,煤矿是最大的产业。而彼时的龙岩只有一个街心公园、一条路,一眼就能望穿整座城,城市的支柱产业同样是矿产资源。

  黄世声先倒卖服装,又开了家首饰加工店,专做黄金首饰。后来家电行业兴起,他开店卖起了家电,如今已成为龙岩数得上的家电连锁销售企业。

  近几年,他经常回老家梅州,但他发现,梅州的发展并不如龙岩般迅猛,“我梅州、龙岩两边跑,对比起来感受特别深刻”。

  梅河(河源—梅州)高速进入梅州城区的水泥路边,王师傅开了家饭店,近10张桌子算得上规模适中,但一个中午最多接待三四桌客人。“没办法,本地来我这消费的人不多,做的都是过路客人生意。”

  他在十几年前去过龙岩,那时龙岩并不起眼。这几年经常听过路客人说龙岩发展得快,他转而盘算起自己的生意:“梅州高速路少、车也少,这要是在龙岩,我这路边店能多赚不少钱啊。”

  历史上中原人6次南迁,落脚于闽粤赣三地交界的人称为客家人。梅州、龙岩这两个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城市,一个称为“世界客都”,一个自称“客家祖地”,二者自然条件、风俗习惯、交通区位非常相似,曾经往来密切。

  不过,有数据显示:2012年梅州全市生产总值为745.98亿元,同比增长10.7%;龙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74.65亿元,增加12.1%。近十年来,梅州地区生产总值皆落后于龙岩。

  历史上境遇的相似,如今的落差让一些梅州人想不通:为何龙岩“突然”变富了呢?

  最近这几年,梅州市统计局每年公布经济情况时,还会为当地经济“把脉”,结论一般是:经济总量小、县域经济实力弱、投资规模小、工业基础薄弱、大项目少。

  梅州市市长谭君铁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梅州处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交通不发达,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各方面都难以聚集。“梅州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远离中心城市,离深圳、广州有三四百公里,接受大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比较弱,距离导致障碍,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制约。”

  迄今为止,梅州还有平远、大埔等县未能通高速公路。“福建的高速公路早就修到广东家门口,就等我们去对接。他们的海西经济区概念做得非常好,区内交通顺畅,我们要赶紧去对接。”梅州一位干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认为。

  正如外地人的第一感受一样,从外地到梅州交通不太方便,进了梅州主城区顿感局促。梅州城区聚集人口不到50万,但整个大梅州市人口达500万。城区人口少,商家难寻商机,产业自然难以聚集。

  今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梅州视察工作,在肯定梅州生态、环保等方面成就的同时也指出,梅州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交通不发达已成为梅州发展瓶颈、主城区有待做强做大、要形成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交通落后、主城区太小、产业落后,这让梅州不少干部痛定思痛,“觉得每一项都切中梅州的要害”。

  龙岩交通突围后产业集聚

  路通带来大发展

  如果一座城市的交通跟不上,企业便担心成本过高不愿来投资;而改善交通,由于当地财政收入跟不上,大突破的可能性不大,这似乎是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区位、交通条件曾非常类似的龙岩,在这方面又是如何破解的?

  “对交通和基础设施,龙岩特别肯花钱。”多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龙岩政商界人士表示。

  龙岩市经济合作协调办公室的陈育回忆,龙岩的经济基础曾非常薄弱,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岩的城市规模、经济水平落后于江西赣州、广东梅州。那些年交通不便,乘汽车从厦门到龙岩动辄一二十个小时,“生意人坐车坐到怕,更谈不上来投资,没办法和厦漳泉接轨,龙岩经济怎么可能发展?”

  龙岩的交通跨越式发展始于1996年的漳龙公路(漳州—龙岩)首期正式开建,此后的龙长高速、永武高速、莆永高速陆续通车,现在龙岩全境7县“县县通高速”,而此前福建只有经济强市厦门、莆田能做到这一点。

  加上龙漳、龙梅、龙赣3条铁路线,如今从厦门到龙岩,乘坐动车只要1小时20分。“就是要向厦门靠拢,它经济发达,我们就做它的后花园。”陈育说。

  路修好了,企业、项目纷至沓来。龙岩先后上马了龙工挖掘机项目、新龙马重卡项目、新龙马微卡项目、新龙马汽车发动机和微面项目,龙工配件园、汽车工业园、福龙马环卫装备工业园、铜产业循环经济园,紫金20万吨铜冶炼……

  “大工业、大企业是我们龙岩经济的支柱。”龙岩市经贸委投资规划与产业协调科副科长林卫华说,因为认识到支柱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龙岩搞了“1+2”,即培育1个千亿级机械产业,发展商贸物流、有色金属方面2个500亿级产业。

  修路,其实是在找“圈子”——想尽办法与发达经济圈对接,让发达经济圈的企业前来投资,受到它的良性辐射。之前龙岩加入了闽粤赣13市经济技术协作区,如今在龙岩叫得最响的却是“山海协作”,山是龙岩,海是厦门,厦门各个区逐一对口帮扶龙岩各个县,龙岩一些企业正是从厦门转移而来。

  软环境同样吸引投资。一本黄色小册子《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政策选编》在龙岩企业家群体中颇为流行,他们没事就翻册子找投资之道。册子的编写者是龙岩经贸委,去年经济不景气,经贸委整合了从国务院到福建省再到龙岩市的优惠政策,只要对企业有帮助,全部收入其中。随后,有关部门又搞了“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每名干部对应一个企业,送册子、送政策,“要用尽政策,把实惠让给企业”。

  “交通、软环境,这是我们引来产业投资的最大两张王牌。守住了这些从厦漳泉来龙岩投资的企业,就是贴紧了厦漳泉经济圈。”陈育说。

  成功融入厦漳泉经济圈后,龙岩又致力于做大中心城区,要求中心城区有支柱产业,此外辖区也要实现一县一支柱产业。其城市口号也变为:产业龙岩、创新龙岩、生态龙岩、文化龙岩、民生龙岩。其中,产业被放在第一位。

  工业先行交通破题扶贫助力

  梅州将迎机遇期

  “大项目还不够,项目是产业支撑,我们必须多几个超10亿元的产业。”龙岩干部林卫华说。

  “在工业这一块,我们梅州目前和龙岩还没法比,但我们的优势是生态旅游、绿色经济。”有梅州市的干部认为,梅州有自己的优势——在与龙岩一系列数据对比中,梅州旅游收入一枝独秀,2012年梅州旅游收入150.72亿元,龙岩只有109.35亿元,这已在福建全省排第一。

  最近几年,梅州旅游的发展形势“一年比一年好”。梅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杨贵宏说,去年一年,梅州市在旅游广告宣传方面投入了3000多万元,“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概念深入人心。

  因为地理位置,梅州是珠三角游客开车去福建必经之地,也是歇脚经停点。梅州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及较为优越的接待能力,发展特色旅游线路,也同时推出了“两天住在梅州,一天看永定土楼”等旅游产品。

  杨贵宏说,梅州希望提高自己旅游景点单品的品质和地区的接待能力,在这次旅游突围战中获胜。

  眼下,梅州市政府每年有1000万元扶植中小旅游企业的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做强做大,鼓励绿色经济发展。其中,突出“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养生文化、创意文化、宗教文化”等六大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婚庆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生物科技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以文化和旅游为牵引,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创建广东生态产业发展试验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地,打造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回归区。

  嘉应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沈健博士认为,文化旅游可以大力发展,不过,梅州的长远发展还是要靠现代高科技工业,如建构和引入目前先进技术研发平台、一流的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平台,有了高技术,自然会有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其次,发展高技术性的生态经济,如生物科技。第三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梅州的区位劣势是无法更改的,但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区位、交通关系较小,如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平台、电子物流平台。

  这一点与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不谋而合。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说,梅州产业暂时较落后,他们已意识到必须做大现代工业。目前梅州编制实施绿色现代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壮大烟草、电力、建材、矿业、陶瓷、酿酒等传统支柱产业。预计至2015年,培育产值100亿元骨干企业1至2家、50亿元企业2至3家、20亿元企业4至5家。希望借助培育这些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

  另一个利好消息是,我省日前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将梅州市的五华县、大埔县、丰顺县列为重点县,提出鼓励和支持珠三角地区低耗能、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到重点县(市)产业转移园区集聚发展,更加注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可以预见的是,梅州产业将迎来新的大发展。

  梅州的愿景是,2年内开通梅大高速及东延线、汕湛高速五华段、济广高速平兴段等4条高速公路,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

  “以前交通是我们的劣势,我们自身观念在转变,大力做产业,待高速路网更完善,就会变劣势为优势,这将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梅州的干部群众信心满满。

  专家视点

  梅州要融入

  珠三角经济圈

  梅县是梅州经济最强县(区),一县3家上市企业,又有多条高速公路,但在梅县县委书记张文广看来,梅县在交通建设、区域融合方面仍大有文章可作。

  “我们想靠珠三角辐射,但到珠三角开车要4个小时;我们本来距离潮汕地区近,但汕潮揭经济圈的辐射能力还不够强大,这就造成我们被夹在中间的尴尬。”他认为,以梅县为例,一定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圈子,那就是珠三角经济圈。

  沈健认为,梅州最为重要的是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其次才是海峡西岸经济圈和汕潮揭经济圈。“关键要看哪个圈更能拉动自己的发展,以及自身条件更能融入哪个圈。与海西对接,中间还有省界行政区划的隔阂,因此首选珠三角经济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建造高速城际铁路或高规格的高速公路。从长远来看,要力争以自身为中心形成粤闽赣三省交界经济圈。”

  沈健认可梅州做大新兴产业的思路,但同时建议,对各县市的产业进行总体布局,形成互补型和相互推拉型产业格局。避免各自为政、各自招自己的商、各自引自己的资,避免不同县域的招商引资项目的重复性、竞争性和相互排挤性。各县区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布局招商引资项目。

  坚定绿色发展

  做强核心竞争力

  记者观察

  与曾经的梅州类似,龙岩的煤矿成就了不少人发财致富的梦想。前些年梅州将小煤矿“一刀切”关停,龙岩则对小煤矿进行“整合”。龙岩的干部坦言,当地到现在都未能完全摆脱矿产资源型经济,这从矿业企业所占龙岩经济的份额就看得出来。

  “我们已经很落后了,已经看不到厦漳泉的背影了。工业发达,第三产业水平低,‘烟税财政’占财政收入三四成。”龙岩市发改委综合科黄科长坦言龙岩经济的困境。

  因此,眼下龙岩经济发展得快,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龙岩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工业非常强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投资后劲不足,正从资源型向高质量制造业艰难转身。它眼下面临的问题,对梅州也有启示,那就是坚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梅州承担了重要的生态保育职责,但这不意味着只要环境、不要经济。如专家建议,要真正落实一县一支柱产业、一高新技术产业园,进行高效、集约化的工业生产,毕竟产业才是经济腾飞的抓手。而当前梅州编制的绿色现代产业发展规划,正是在践行这一思路。

  青山绿水、生态旅游,这些都是梅州发展最大的后劲,在省内独一无二。在客家文化、绿色旅游等方面,梅州只有找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品牌”、“兴奋点”,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