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际会求解广东区域协调

2013年05月07日 08:32   来源:南方日报   陈韩晖 胡念飞

  10篇报道10座广东城市。“双城会”系列报道自4月中旬推出后,每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景、气质个性、历史脉络跃然纸上。

  但“双城会”绝不是10部城市风光片。当我们把区域发展观察的视角放在全国同类城市时,我们发现,广东这10座城市的成长故事,在邻近省份或全国东中西部都能找到参照系。

  经过一个多月在全国各地的走访,我们以城市为观察区域发展的切入点,以同类城市对比的方法,从其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路径,领悟、探寻城市如何在区域发展中担当发展龙头、铸造核心优势,并提出一系列设问。

  读城更是读城市之精神。通过这种双城际会的报道,以进一步推动广东思考如何深化珠三角的引擎带动作用、培育粤东西北的区域增长极等重要命题。

  特别是在珠三角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之际,粤东西北仍有13个城市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区域发展不协调正成为广东实现“两个率先”短板的背景下,更希望“双城会”能够成为一星火苗一条引线一个机簧,触发全省上下新一轮区域大发展的燎原之势,寄望能真正终结“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的尴尬。

  而放眼更远,连续24年坐上第一经济大省位置、全省GDP占到全国1/10强的广东能否又好又快地实现“两个率先”,不仅事关广东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与全国发展一盘棋紧紧相连。

  这组富有启示意义的系列报道推出以来,在各地、各界、各种媒介引起的反响极大。报道不仅受到当地政府干部、学者专家的高度关注,更引起普通群众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南方日报也了解到,省委、省政府拟在6月份出台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今天,本报将前10篇报道归纳回顾。后期本报不仅还将以双城际会的形式继续走读城市,从明天起,我们也将推出专家网友围观会,组织专家学着和知名网友就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等不同区域展开面对面的头脑风暴,继续问道求解广东城市发展和区域协调。

  南方日报记者 黄颖川 卢轶

  广州VS天津

  南北兄弟间的“第三城”之争

  本世纪特别是广州亚运会之后,穗津两城经济总量的差距迅速缩小。廓清与北京的地位分工后,被国家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奋起直追,2012年,天津与广州GDP相差已不到700亿。而从增幅来看,有专家估计广州可能在一两年内让出GDP“第三城”的地位。

  驱动天津经济高速增长的是滨海新区这个强劲的引擎。滨海新区在2009年成为国家级新区后,国家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在此落户,大幅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而广州近年增速放缓的一大原因,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主动战略调整、转型升级所致。

  不过,天津的发展更多依赖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而广州发达的服务业和民营经济使其内生性增长更为明显。去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南沙新区还将进一步做好服务业这篇文章,并利用好广州的另一优势——毗邻港澳。南沙位于珠三角几何中心,连天津滨海新区的干部也说,南沙的独特优势是在金融、服务业、交通乃至社会管理都可以有一系列的创新机制与港澳对接。对广州来说,与天津比较应重在扬长补短中激发争先的斗志。如南沙新区,如何利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在短时间成为新的增长极,应该多向天津滨海新区取经。

  深圳VS香港

  深港利益共同体的“双城之恋”

  深圳这座城市的兴起,在地缘和产业基础上都受益于香港,“向香港学习”是深圳经济崛起的不二法门。30多年来,深圳从大量承接香港“三来一补”工业转移的“前店后厂”,到金融、物流和“深港创新圈”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接触。到如今,“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被直接定位和命名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将全面构建两地制度创新、要素多元的实验区。

  时至今日,深圳仍然接受着香港在经济社会管理经验上的辐射。但与此前30年所不同的是,今天的深圳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向外散发她自己的魅力。深港以前海为平台深化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将使原来一直作为“后厂”的深圳成为“前店”,从而形成双方在高端服务产业上分工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香港的优势借助前海可以延伸到内地,开拓内地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内需市场,深圳经济则走向产业链的高端,实现跨越式发展。

  前海管理局副局长何子军认为,从更大视野看,香港不是在跟深圳竞争,而是在跟新加坡、东京、纽约和伦敦竞争。香港面临更大的问题是如何与深圳形成一个互补、互动的合作,形成一个区域的整体来参与全球竞争。

  东莞VS苏州

  制造业名城的转型与求索

  东莞模式和苏州模式有相似之处,分析两市自2002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可发现,虽然基数和总量不同,但年均发展速度一样。如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征程上,两市又同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坎”上。

  东莞模式,是指两头在外、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在没有任何技术和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地区快速走上工业化道路。东莞从白手起家到完成原始资本和原始技术的积累只用了短短20多年,这为其今后的发展和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平台。

  苏州发展更多是对东莞模式的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昆山和苏州工业园等为苏州带来的是优质环境叠加高效服务,更重要的是,这些高度掌握在政府手中、拥有多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具有特殊的“吸金”力量。

  2010年底,苏州与东莞同时被国家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认为,若只论产业水平,东莞和苏州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即都不是由创新带动的经济增长,而是由投资拉动。因此,两城之争,应不争一时争长远,即谁最先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谁就能笑到最后。

  汕头VS厦门

  厦门蝶变海西“明珠”

  汕头开始“二次创业”

  同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汕头、厦门相距仅200多公里,即将开通的厦深高铁更把两个城市紧密串联。资源秉赋、文化基本相同、一度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两市,在特区成立30多年中各自经历兴衰沉浮,如今发展水平已不是“同一个重量级”。

  两城都曾经因走私大案陷入发展困境。厦门迅速抓住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机遇走出泥潭,大打“台湾”牌,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旅游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汕头经济逐渐摆脱本世纪初的消极影响后,开始“二次创业”,依靠玩具、家具等传统制造业的基础,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汕头工业化、信息化交融的势头正在形成,其与广州、深圳一道,跻身省内电子商务重点发展城市。

  而汕潮揭共同的文化底蕴为3市“同城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先天条件。当下,汕头要做的是以开放为平台,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粤港澳紧密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并以潮汕文化为凝聚,激活“人”的因素,激活汕头发展的新活力。

  韶关VS徐州

  徐州改革创新迎涅槃

  韶关绿色转型谋新生

  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和省的集中建设投资,让韶关拥有了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光辉岁月。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与崛起,韶关却悄然落后了。

  另一个老工业城市徐州也同样遭遇了重工业地位下降、国企改革冲击等困境。但在抓住技术改造、开拓新路之后,徐工、徐矿等龙头国企成功转型,一手抓优势主导产业,一手抓城市环境,进而带动着徐州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涅槃。

  “坚持绿色发展,振兴工业经济”成为韶关加快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词。武广、京广高铁开通,广乐高速、粤湘高速的建设,一个升级版的粤北交通枢纽正在形成。借“双转移”的东风,韶关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未来将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发展新兴高端产业,以工业新崛起推动经济新跨越。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杨树臣表示,韶关山清水秀,休闲宜居却观念闭塞,激情活力不够。要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未来首先是要激活韶关的社会氛围。

  湛江VS北海

  “蓝色崛起”梦殊途同归

  随着全面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以及政策优势的淡化,湛江与北海不仅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排名靠后,在各自省区内的地位也逐渐下滑。这两座相隔仅百余公里的港口城市,再度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南海。

  湛江海洋经济总量全省第三,但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等发展水平较低。

  如今湛江显然已经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继续发挥深水大港优势,推进钢铁、炼化、造纸等龙头项目,构建临港产业体系,是湛江提升城市竞争力与辐射力的明智选择。

  有了产业的底气,湛江还需要以更加大气的胸怀、更加主动的态势融入区域合作。珠三角一体化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的经验都一再证明,只有大都市圈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基础设施,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竞争。就省内合作而言,湛江要实现粤西中心城市的目标,就必须在湛茂阳临港经济区的建构中担负起主导角色,同时借助高铁等交通设施建设加速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就省际合作而言,湛江需要进一步开拓与广西的合作渠道,早日争取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湛江及整个粤西地区正处于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的连接点,更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关键节点之一。

  云浮VS梧州

  “退城进园”背后的华丽转身

  云浮与梧州,同在西江黄金水道的两岸,都处于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内。一个是广东的大西关,一个是广西的东大门,山水相连,语言相近,也都是珠三角地区沟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一衣带水,但两城的经济发展却大不相同。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虽保持了近几年经济增幅排在全省前列的位置,但经济总量偏小,处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艰难转型之中;而在珠三角产业“双转移”的东风下,借助明晰的产业规划,走产业园区化之路,梧州近几年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上将云浮甩在了身后。

  一直以来,云浮受“漏斗效应”影响明显——由于靠近珠三角,本地的人力和资金都容易往珠三角流走。虽然近几年云浮市承接来自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项目有了一定规模,但支撑着云浮市发展的依然是石材、不锈钢、水泥等五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不断考验着云浮的执政者。

  借鉴梧州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经验,“退城进园”成为云浮经济发展一道绕不过的门槛。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政府需要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河源VS赣州

  坐拥稀土资源 致力产业突破

  数十名河源干部民众皆感叹,现在赣州发展势头猛,早把河源甩在了后头。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河源市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约615亿元,税收收入约76亿元;赣州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税收收入超200亿元。

  赣州之所以发展迅速,和“稀土王国”密不可分。同样坐拥丰富稀土资源的邻市河源,稀土年开采量仅为200吨,相比赣州万吨的年开采量,经济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河源尴尬的稀土产业现状在于:仅出售稀土原矿,在稀土深加工、研发和应用领域几乎空白,产业链连影子都没有。“有资源,没产业”,产业基础的薄弱,使得河源在稀土后端产业发展上举步维艰。

  河源稀土发展如何向赣州取经?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认为,赣州稀土产业起步早,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稀土产业政策和产业链,河源迫切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合理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在保护环境前提下把资源、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稀土资源开发的思路核心就在于在“保护中开发”。河源应顺应民生和生态,进行产业整合,努力打造龙头产业,并建立起新材料产业园,找准稀土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梅州VS龙岩

  交通之变成就跨越发展

  广东梅州与福建龙岩,两个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城市,都是闻名的边区市、经济欠发达市。相似的历史、语言和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让两市惺惺相惜、抱团取暖。2012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745.98亿元,龙岩是1374.65亿元。近十年来,龙岩的GDP均高于梅州。有梅州人说,梅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恰好在珠三角、海西的“夹缝”之间,“两边都够不到”。

  梅州市长谭君铁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梅州处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交通不发达,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各方面都难以聚集。

  嘉应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沈健博士认为,梅州最为重要的是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其次才是海峡西岸经济圈和汕潮揭经济圈。“与海西对接,中间还有省界行政区划的隔阂,因此首选珠三角经济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建造高速城际铁路或高规格的高速公路。从长远来看,要力争以自身为中心形成粤闽赣三省交界经济圈。”

  眼下,梅州正计划两年内修通4条高速公路,2015年“县县通高速”,彻底打破交通瓶颈,将交通的劣势变优势。

  饶平VS诏安

  “省尾国角”竞合对粤“桥头堡”

  广东潮州市饶平县属中央苏区县,南濒南海,东临福建,中部和北部为山区,一直以来被当地人称为“省尾国角”。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饶平的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社会治安复杂。同为欠发达山区的福建漳州市诏安县,与饶平毗邻,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变为步步紧逼并试图追赶饶平。

  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提出“粤东大门”的定位,饶平可以作为粤东地区的门户地区,借此定位为开发柘林港争取空间,也可以作为整个广东的东大门,对接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更好融入海西经济区。

  饶平属于粤闽边界的红色老区,有很好的港口资源,当前缺少的是经济腹地与上级政府支持。丁力建议,可通过苏区概念,将饶平与梅州的梅县、大埔等捆绑起来,并且形成真正的利益联合体,使饶平成为这些内陆地区的共同出海口,最终通过联合体名义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较大投入,从而有效解决饶平沿海不开放的发展困境。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