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南京长江大桥却落选了?几天前新“国保”名录一公布,不少读者为南京长江大桥鸣不平,他们说,武汉大桥是万里长江上最早的大桥,由苏联专家帮助建造,而南京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二者价值在伯仲之间,为什么评选厚此薄彼?
更令人意外的是,记者6日在采访中得知,45岁的南京大桥甚至连市级文保单位都不是,而56岁武汉大桥2008年即被定为湖北省级文保单位。南京大桥真的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丁波告诉记者,南京长江大桥是该市申报第七批“国保”的文物点,并且被国家文物局纳入了备选目录。这个目录经过两轮筛选后公布,第一轮发各省、市征求意见,第二轮发国家各部委征求意见,南京大桥通过了第一轮,但在公布时却落选,应该是在征求部委意见时未获通过。
南京长江大桥申报文保单位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早在2006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就力促将大桥列为南京市第三批文保单位,后来,省级文物部门又提名其进入江苏省第六批文保单位,均未成功。而在2009年,国家文物局专家来南京考察时,认为其是20世纪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因而,南京大桥被列入申报第七批“国保”增补名单,不料又未成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南京长江大桥落选主要因为其产权属于铁路部门,文物部门有劲使不上。据了解,大桥的确归上海铁路局而非南京市管理,日常管护机构为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大桥虽然还未满50岁,却因交通过于繁忙而早就不堪重负,修修补补是常有的事,而如果入选“国保”,那么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每一次修补,都要经省文物部门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层层报批审查的周期比较长,而修补又往往刻不容缓,这正是铁路部门对申报文保单位不积极的主要原因。记者就此问题致电上海铁路局宣传部部长陈万钧,他以无法核实记者身份为由挂断了电话,而南京桥工段党群办副主任裴景荣则表示,他不接受采访。
实际上,南京大桥的名气要大于武汉大桥。36岁的王亮老家在东北,现在南京经营一家小型外贸公司,他至今记得小学二年级时语文课文上有一张南京长江大桥的彩图,它使同龄一帮孩子对南京产生了最初的向往,此次两桥一上一下,让他感叹“同桥不同命”。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从价值上来说,南京长江大桥完全具备了入选全国文保单位的条件,但是如果升为国保,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会非常突出。现在大桥超负荷运行,如果定为国保就得控制车流量以利于保护,而控制车流量就意味着扎紧了进入南京乃至南方多省市的通道,这个关系理不顺,就会陷入“保也保不好,用也没用好”的困局。这两年,武汉通过加快修建过江通道、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弱化了武汉长江大桥的交通功能,文化价值就提升为主要功能。相信随着南京市跨江通道修建的加快,长江大桥的交通压力也会缓解,自然有利于入选国保。目前,可以考虑先将其列入南京市或江苏省文保单位。
虽然南京大桥落选,但武汉大桥入选仍值得欢迎。贺云翱说,这代表着国家对20世纪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定,突破了以往认为文化遗产必定历史久远的定向思维,将20世纪所有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成果,包括工业、城市、景观等全部视为文化遗产,是一种更包容、更人文的遗产理念,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进步。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