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藏各地市春耕后期工作扫描

2013年05月15日 16:20   来源:西藏日报   王菲 孙文娟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

 

    ——我区各地春耕后期工作扫描

 

  我区春耕高峰期已过,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经常能看到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他们只为在秋收时节收获沉甸甸的希望。毫无疑问,春耕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春耕后期工作更是关系着粮食产量、直接决定着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因此,抓好后期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自治区农牧厅联合各地农牧局紧紧围绕科技服务、农机化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狠抓落实,力促粮食稳产稳收、农业科技含量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农牧民增收致富。

  科技服务进农家

  “我家今年种了15亩‘藏青2000’,由于是新品种,政府专程派了技术人员手把手地在田间教我们种植,期盼今年能获丰收。”林周县农民丹增告诉记者。

  科技服务作为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区的科技服务已经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牧民家中,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农民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加强田间技术管理,确保技术指导到位、服务到位,将服务送到群众心里去,以促进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

  依靠农牧民阳光工程,今年我区投入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农机手培训和农机作业机具检修维护。为了充分发挥民间和企业的网格优势,将全区的16家经销企业和32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纳入到全区推广和培训体系中来,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群众保养、调试、检修农机具,提高机具的正常作业率。

  加强技术服务,制订了各类技术指导方案,如《2013年粮食稳定增产计划行动指导意见》、《高产创建示范工作指导方案和技术方案》等都已经下发到各地(市)实施,这将有效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农机工作显成效

  尼木县农民扎西去年购买收割机得到了县里的农机购置专项补贴,扎西特别开心地说,去年他家的青稞大丰收,往年都是镰刀加手臂,大半天时间也只收割了一小块,使用背负收割机后果然速度很快,节省了不少时间和劳动力。

  今年上半年,全区大力开展农机化技术服务,突出抓好春季农机化生产管理、技术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升机械化作业质量和水平。继续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进度,在确保阳光操作、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农机购置补贴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补贴审核、审批、供货、结算进度,确保补贴机具尽快投入农牧业生产中去。同时,建立健全农机补贴政策落实监督与评价体系,推进2013年度购机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工作深入实施,适时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巡查和针对机库(棚)、维修站点、田间、场院等场所的专项督察工作。

  田间管理保丰收

  为确保农作物稳产稳收、增产增收,我区各级农牧部门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苗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管理,指导群众通过适时播种,适时灌好灌足返青水,施好返青肥,促进作物早发快长。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控机制,提高植被保护技术水平和防治效果,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为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前一段时间,家里来了一批政府工作人员,他们仔细询问了我们家今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并详细地讲述了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与方法。”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农民边巴扎西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已经学会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今年的收成应该很好。

  针对我区多灾易害实际,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日喀则、那曲、阿里督导农牧业防灾工作准备情况,及时掌握各地相关动态,加强防抗灾工作的指导,确保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今年,我区在春耕工作中坚持“减灾就是增产增效”的理念,把抗御干旱作为抗灾减灾的工作重点,制订和落实了应急预案、技术方案、防御措施,把避灾、防灾、救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充分发动群众,挖掘一切水源,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做好春灌工作。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