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永定县虎岗供销社复建挂牌

2013年05月16日 09:15   来源:东南网   

  计划经济时代,永定县虎岗供销社辉煌一时;上世纪90年代,它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体无完肤;现在,为适应“三农”工作形势的发展,它成为该县首个复建挂牌的基层供销社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16日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刘永良 赖茂丰)

  5月15日,永定县虎岗供销社复建挂牌后第36天。

  提起这一个多月来的日子,供销社主任林尚铃难掩激动:“像梦一样。”

  作为一名“老供销”,林尚铃对供销社有着特殊的情结……

  “吃皇粮”

  计划经济时代,遍布农村基层的供销合作组织,一度在服务“三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农村生产生活资料流通的主渠道,甚至说唯一渠道也不为过。

  以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虎岗供销社为例,最巅峰时,仅店面就有三四十个,有编制的员工35人。从农具化肥,到针头线脑,再到油盐酱醋……一应物资的采购,当地群众都离不开它。

  即便到了今天,一些老人还习惯使用“到供销社买东西”的口头禅,虎岗供销社当初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那时的供销社,发挥着巨大的支农作用。”林尚铃清楚地记得,为了支农,供销社在农资供应上常会出现批发零售“倒挂”的情况。“锄头3元进来,2元卖给老百姓。赔钱是肯定的,但在编人员‘吃皇粮’,工资是财政发的。”

  这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经营方式,也给供销社的没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名存实亡

  上世纪90年代,各类由个人开设的商店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虎岗这个偏远乡镇,这给经营上几乎没什么压力和动力的供销社带来巨大的冲击。

  供销社传统体制的“悲歌”,慢慢响起。供销社不再是农村物资流通的唯一渠道,优势荡然无存。以往坐等顾客上门、赚不赚钱不愁工资的经营模式,在灵活机动、自负盈亏的个体商店面前,毫无竞争力。虎岗供销社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转变,几乎就在转瞬之间。

  迫于无奈,1993年,虎岗供销社开始改制。改制的核心就是承包经营,少数承包到的职工继续经营原来供销社门店,并且有了经营压力。而没承包到的职工只能下岗,领取微薄的工资。几乎一夜之间,虎岗供销社30多名职工下岗。

  1994年至今,林尚铃承包过水泥厂、开过店、创办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年来,他还坚持着一件事:每年都把供销社的营业执照拿去年检。正因这一举动,时至今日,虎岗供销社的营业执照保留了这样一行字——“企业性质:集体所有制”。

  由于种种原因,改制未能根本扭转供销社的颓势。虽然营业执照一直都在,但无论是在经营还是在人员配备等方面,虎岗供销社已名存实亡。

  “农村市场这么大,供销社总有回来的一天。”现已近60岁的林尚铃盼望着。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