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1000多家野生动物养殖户 多数没办驯养证

2013年05月17日 08:27   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海口市人工养殖野生动物产业的年产值已超过5亿元,但多数养殖户没有许可证,和养家禽一样在房前屋后散养,什么行情好养什么,缺少防疫措施,也没有市场引导。

  从技术上看,无法分清野生动物是人工养殖还是非法捕获,因此无证养殖、贩卖,都以物种来源不清予以处罚。但目前多数养殖户很难满足许可养殖的基本条件。他们缺乏资金支持,又看不清市场前景,没有办许可证的动力。目前监管主要靠举报,很难控制无证养殖泛滥的现状。

  怎么改变这个行业法不责众、自发发展的现状?如何既捍卫公共安全,又保障养殖户利益?

  ——编者

  虎纹蛙、眼镜蛇、果子狸……近年来,海口市的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种类越来越丰富,产业发展迅猛,年产值已达5亿多元。但据了解,海南全省持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仅130多个养殖户(含养殖企业)。因此,目前海口的1000多家养殖户,大多数属无证养殖。其中,有些农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散养水律蛇、眼镜蛇,笼舍和防逃逸设施十分简陋,不仅威胁人身安全,还容易引发疫情传播。

  他们为什么选择无证散养?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要经过哪些程序?近日,记者走访了海口市周边乡村的野生动物养殖户。

  为啥多在房前屋后散养?

  养殖不够专业,农户像养家禽那样来回换养

  昏暗、狭小、低矮的瓦房里,90多个长方形的木箱靠着砖墙摞在一起,每个木箱里都静静地躺着1—2条水律蛇或眼镜蛇。走进这间养殖室,立即闻到一股刺鼻的动物粪便气味……5月14日,记者跟随湖北来琼打工的小梁,来到她在海口市演丰镇茂山村一块坡地上的养殖场。小梁拧开一个木箱的阀门,用手电筒照射进去,木箱里一条原本蜷作一团的眼镜蛇,先是警觉地向后退缩,随后举起它扁平的头,颈部迅速鼓起,做出威吓状。

  记者吓得往后退,小梁却不慌不忙地合上阀门说:“没事的,蛇怕人,不会轻易攻击。”她一开始也很怕这些蛇,现在给丈夫打下手,每天为蛇添水和食物。他俩,就住在养殖室隔壁。

  小梁养殖国家二级动物虎纹蛙已有8年,一家持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养殖公司为小梁提供饲料配送、养殖技术指导、定期消毒、成品收购等一条龙服务。因此,小梁从未办理过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现在养蛇,小梁也没想过要办什么证。当记者问起疫情防控、死蛇处理等问题时,她尴尬地笑了笑。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虎纹蛙基地。在其他地区一年只能养殖一季的虎纹蛙,而海南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养殖两季。2012年,一直很少亏损的虎纹蛙养殖产业出现了滑坡,每斤活蛙的收购价格从5—6元跌至3元多。而每斤水律蛇能卖160元,扣除成本,一条蛇至少能赚200元。由于虎纹蛙能作为蛇的主要食物,海口很多原本养蛙的农户便纷纷养起了蛇,在价格低迷时互相贴补。去年5月,小梁夫妇投资1万多元,从三亚一个养殖户买来种苗开始养蛇。

  小梁说,私下交易种苗、无证养殖的情况很普遍。如果说海南的虎纹蛙养殖已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那么养蛇还处于农户散养的状态。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不善,小梁的养殖室已损失了几十条蛇,至今没从养蛇中获得任何收益。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按照林业部门规定,在引种来源、养殖场所、防逃逸设施、饲养人员资质、疫源疫病防治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目前在海南却是散落于房前屋后的居家饲养。在很多养殖户看来,野生动物养殖和养家禽没有太大差别。

  罚没为何难有震慑力?

  看不清市场,投入少,多数散养户难达标

  相比已经发展了10多年的虎纹蛙养殖产业,养蛇产业在海南近两年才开始走俏。海口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朱红云说,大多数养蛇场的饲养量在500条以下,且90%都是散户。

  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技术上无法分辨珍稀保护动物是人工驯养繁殖的还是野外捕获的。因此,在养殖、贩卖时,凡不能提供许可证的,均按物种来源不清罚处。

  既然存在可能被查处、罚没的风险,为什么养殖户选择不办证?办证是否很困难?

  海南省林业局审批办副主任刘俏敏告诉记者,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或经营利用许可证,养殖户须按要求向属地的林业主管部门提交材料,林业部门现场勘查、初审通过后,提交省林业局审批,10个工作日内就可批复办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则由省林业局审查后上交国家林业部门审批。

  去年,海南省林业厅审批办共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33宗,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9宗。“野生动物养殖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家畜养殖,不能因为养的人多了,就降低审批的门槛。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养殖条件,发生疫情怎么办?动物逃逸伤人怎么办?”刘俏敏强调。

  “办证不难,只要符合驯养繁殖的条件,林业部门都会办。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散户的养殖条件根本达不到发证的要求。”朱红云认为,很多农民想靠野生动物养殖致富,但他们通常资金短缺、养殖规模小。要求每个农户都持证养殖,很难办到。由于养殖点多、分散,目前主要靠群众举报等办法来查处无证养殖户。

  文昌市东路镇名人山村农户邢益虎养蛇近4年。两年前,他用木箱养,后来出于安全考虑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屋舍,装上了铁门。屋舍内砌起一个个养殖池,池子上方加盖了铁丝网。有了这些设施,他的养殖场顺利地拿到了驯养繁殖许可证。

  根据邢益虎的养殖经验,修建养殖池和使用木箱养殖的成本相差无几。木箱空间狭小,一个木箱通常只能放1—2条蛇,喂食时只能从一侧打开,饲养员容易受到毒蛇的攻击。而一个养殖池里能放十几条蛇,且喂食时从池顶打开,安全性大大提高。此外,养殖池在通风、卫生、温度控制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木箱,蛇在养殖池里不容易患病死亡。

  “很多养殖户还看不准养蛇能不能赚钱,都抱着养养看的心态,所以还不想改善养殖条件、办证。”邢益虎说。

  如何规范并消除隐患?

  划分养殖片区,给予一定扶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面对现在养殖分散的状况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如何规范管理呢?

  朱红云建议,林业部门应进行引导,划分出养殖片区,按照养殖片区或养殖户合作社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再由片区或合作社对区域内的养殖户进行规范管理。政府可以出台向养殖户提供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有利于解决部分养殖户因资金短缺无法建设合规的养殖场等问题。

  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赞同“政府对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的建议。“利用野生动物的需求始终存在,人工养殖能减轻野外资源的压力,应当扶持鼓励。养猪、养鸡都能得到补贴,野生动物养殖为什么没有呢?”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海南省林业部门近年来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鼓励一批竞争力强、能带动就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时将林下驯养繁殖纳入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范畴,多渠道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

  刘俏敏说,驯养繁殖许可证目前还是长期有效的,以后会增加期限。通过监管部门定期检查驯养繁殖场的状况,发现非法猎捕、超范围驯养等情况注销一些养殖场的资质。据悉,海南曾在2009年注销过一批驯养繁殖许可证。

  同时,民间力量也开始发挥作用。今年4月,海口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目的就是引导、帮助养殖户转向正规化养殖。目前该协会已吸纳会员近400人。

  “政府承担的一些管理事宜,可以由行业协会分担,协会联系专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有计划地进行养殖,防止过滥过多以及恶意竞争。”朱红云说。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