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西再次查出职校套取助学金案 两校套取2357万

2013年05月21日 15: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王剑
    记者21日从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在对全省技工院校国家助学金专项检查过程中,查处了南昌职业技工学校违规套取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资金464.9万元的行为。目前,该省已累计查出两个技校工违规套取2357万元国家资金。

    媒体曝光江西一职业学院截流冒领国家助学金

    据央视5月11日的报道,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正式推行“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为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每年1500元。可就在这时却偏偏有人截流冒领。

    该报道称,记者根据领取助学金学生的花名册记者寻访到了一些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王莉娜是六六一厂的工人,2000年开始工作。学籍档案显示,2010年春她被录取为该学院的学生,并完成了学业。而据王莉娜所说,2010年她根本没有去学校上过学。根据花名册记者又抽查了几位661厂的工人生源,抽查的人都否认在这所学校上过学。

    央视报道称,学校内部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被套取助学基金的人大概有七千到八千,金额在两千万左右。”

    5月12日晚,中新网记者从江西省国资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经过江西省煤炭集团和萍矿集团纪委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初步认定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利用国家资助政策,以分散办学为名,以虚假编造学籍等手段,违规套取国家助学金1892.25万元。

    江西部署全省专项检查公布举报电话邮箱

    5月14日,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全省技工院校工作暨助学金检查部署会,专题部署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资金专项检查工作。

    从即日开始到10月底,江西将按照全面检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学校自查、组织交叉检查、检查组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全省技工院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金进行专项检查,坚决查处和纠正虚假、冒领、挪用、套取资助资金行为,确保全省技工院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金运行安全,确保资助资金严格按政策要求落到实处。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称,这次专项检查,主要检查技工院校受助学生的身份、规章制度、以及国家资助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做到“两个杜绝、两个及时、三个真实、四个一致”。

    “两个杜绝”就是杜绝虚假注册和双重学籍注册。“两个及时”就是及时申报学生异动情况,及时发放助学金。“三个真实”就是确保国家助学金、国家免学费、省免学费申报材料真实;确保资助名单公示信息真实;确保中职学生资助卡信息真实。“四个一致”就是受资助学生身份信息与学籍信息一致,学生申报材料、公示信息与资助卡发放表信息一致,资助资金发放信息与申报材料等信息一致,资助资金发放信息与银行回单明细信息一致。检查工作做到“六个确保”:确保原则不动摇、确保完成时间不推迟、确保范围不留死角、确保程序不打折扣、确保整个不搞变通、确保信息渠道不堵塞。

    同时,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还要求省内各技工院校按年级、分班级、按学籍号建立资助档案,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和邮箱,电话:①江西省人社厅职建处:0791-86386153;②监察室:0791-86386232;③12333;邮箱:zjc@jxhrss.gov.cn。

    南昌职业技工学校查出职校套取助学金案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5月21日通报,根据群众举报,经调查核实,该厅及时查处了南昌职业技工学校违规套取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资金行为。

    据查,南昌职业技工学校在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中,将大专自学考试学生、专升本学生注册为技工院校学生,利用国家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资助政策,违规套取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资金共计464.9万元。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调查期间,已对该校2012年秋季国家助学金和2012年国家免学费资金153.51万元进行了暂扣封存。

    目前,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已责成该校主管部门,督促该校在5月底前将违规套取的剩余311.39万元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资金全部退回国库,并依法依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示,将继续加大对技工院校违规套取国家助学金等行为的查处力度,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及时受理并查处举报案件。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