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环境共守碧水蓝天 绿色发展托起"美丽安徽"

2013年05月27日 00:00   来源:安徽日报   

  《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实施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开展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实施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与控制。

  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到2016年,巢湖流域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淮河流域水质进一步好转,新安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

  实施空气清洁工程,到2016年,全面防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城市建成PM2.5监测发布体系,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青山绿水是我省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在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我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认真解决与群众关系最密切、利益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大减排、治污力度,努力让居民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享受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呵护环境,共守碧水蓝天。安徽的发展沿着科学轨道,变得更“绿”,质量更高。

  一手抓修复,加快还旧账;一手抓保护,不再欠新账——

  “铁腕”治水为生态筑“防污坝”

  坐拥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省城合肥有了“大湖名城”的气度。然而,状若心形的巢湖如何防治污染,却是治理者的一块心病。如今,随着合肥市首期投入500亿元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并“铁腕”推行“河长制”,巢湖治污成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

  半年前,环巢湖生态示范区113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水利、交通、环境治理、绿化造林等七大类,全是生态治理工程,没有一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502.5亿元。“有史以来最系统最大规模的治理投入,就是要把巢湖环湖生态带建设成生态典范,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最美的省会城市之一。 ”合肥市决策层的思路很清晰。

  一手抓修复,加快还旧账;一手抓保护,不再欠新账。合肥市明确“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今年3月以来推广“河长制”,把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成效与流域县区主要领导政绩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如今巢湖入湖河流途经区域,都有了分段归属、责任到人的“河长”,从源头上确保入湖河流的水质。

  与此同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全面实施。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两年来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围绕防洪保安、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12个方面,实施了253个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黄山市一方面累计拒绝了160多个高污染高耗能投资项目,一方面将新安江两岸化工企业关停并转,全市工业企业主要水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100%。青山依旧,碧水长流。经环保部认定,2012年度省界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标准。

  放眼全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铁腕”推进。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市水质考核断面及目标。环保部门打出挂牌督办、环评限批、负责人约谈等组合拳,铁腕整治环境违法、超标排放行为和水质污染。重点流域水质站上新起点:淮河干流总体水质为优,境内及出境水质好于入境水质;巢湖湖区水质总体稳定在IV类;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新安江流域省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

  根据去年底出台的《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5年,淮河、巢湖流域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跨界断面、污染严重的城市水体和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巢湖富营养化程度减轻。从淮北到江南,各地居民的“母亲河”、“母亲湖”水质将得到稳定提升。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