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城镇化率背后 资源性城市如何走出窘境?

2013年05月31日 11:40   来源:湖南日报   感言

  75.8%的城镇化率之后

  ——看冷水江市如何走出资源性城市发展窘境

  75.8%,这是冷水江市的城镇化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省内各县(市)更是一马当先。

  5月下旬,记者在冷水江市采访了解到,距冷水江老城区约6公里的城东,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三纵四横的路网已经拉通,10余栋客场居住楼开始封顶,市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如火如荼……

  新城建设仅是表象。冷水江城镇化正在向纵深推进:新城建设与产业转型共推进,户籍改革与土地流转相配套,从制度层面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全力推动“人的城镇化”。

  窘境初显:“地下资源挖光,地上人才走光”

  在冷水江市委办主任罗中秋看来,城市的价值,在于人的愉快集聚,再不把城市的产业和人居环境抓好,冷水江迟早会面临“地下资源挖光,地上人才走光”的窘境。

  冷水江1969年建市,目前已面临发展的窘境:城区面积狭小,15万常住人口挤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主城内,城市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城市依厂而建,厂在城中,而且主要是污染较重的钢铁厂、水泥厂、耐火材料厂;城市功能不全,市民休闲场地严重不足,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园、影院、大型会场。

  更为突出的是,靠资源而生的冷水江市,即将面临“无锑可挖、无煤可采”局面。

  ——按现有年产4万吨产量计算,占全球六成产量的“世界锑都”的锑,开采年限不足5年;

  ——煤炭储量占到全省的1/6,可上天赐予的财富,也只够开采5至10年。

  “作为资源枯竭城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道。”冷水江市委书记刘小龙表示。

  城市转型:“搬城”与“搬厂”相结合

  城市发展之路如何走,现实矛盾摆在冷水江面前:是将城市外迁,还是将工厂外迁?

  城区企业影响人居环境,但如果全部关停,大量工人失业,会扩大社会矛盾。冷水江的做法是将“搬城”与“搬厂”相结合。

  “搬城”即城市东扩,在毛易镇群丰村规划10平方公里建设新城,相当于再造一个冷水江市区。新城区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特点,绿化覆盖率将达到35%以上,“将不会有一家冒烟的工厂”。

  记者实地踏访发现,新城区位优势明显,距娄新高速冷水江互通、扩能改造后的冷水江火车东站不足3公里,距沪昆高铁邵阳北站相距不超过10公里。

  搬厂,即对影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和产业升级的3类工业企业实施“退城进郊”,还城区一片蓝天。目前,耀华冷耐、波月水泥、亿达电化、硅质耐材等近10家污染企业已彻底搬出城区或关闭。以波月水泥为例,冷水江市通过引进湖北华新水泥,在城郊禾青镇重组新的波月水泥,年产量达300万吨,产能增加15倍以上,工人全部得到安置。

  刘小龙认为,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基础,避免“产业空洞化”,不能把城镇化搞成“房地产化”;尤其是依靠资源而生的城市,更要及时培育接替产业,吸纳人口就业。

  顺势而为,冷水江市做足产业多元化文章。

  依托中国五矿,整顿关闭涉锑企业,有序竞争让萎靡锑价得到迅速提振,“世界锑都”重新夺回锑价定价权。

  换个思路经营煤炭产业。以前冷水江的煤开采出来后,直接运往消费市场;如今开始拉长产业链,实施洗煤、选煤、配煤等综合开发利用。

  生物医药、新材料、木纤维制品为代表的新兴替代产业,正在成为冷水江工业的新品牌。

  缩小二元差距:试水“农民进城,市民下乡”

  围绕2015年实现城镇化率80%的目标,冷水江在加快旧城改造同时,确立了“一中心、四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吸引农民转移进入。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户籍制度大突破,从制度层面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坚冰,推动人的城镇化。该市概括为“城乡户籍全放开、农村土地大流转”。

  依托全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优势以及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的综合实力,冷水江趟进改革“深水区”,提出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籍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鼓励农民进城。而进城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与此同时,引导市民和城市资本双重下乡,以推动农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该市规划在金竹山镇的资江村和麻溪村打造市民集中下乡点,提出凡具有该市城镇户籍的市民(在职公务员和参管公务员除外),到指定地点建房、发展农业或乡村旅游,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均可申请获得下乡市民资格。

  记者采访获悉,这项试验的目的是希望落户者带来资金,用于村庄建设;拉升土地价值,吸引更多市民和资本下乡。如此反复,如滚雪球般为小城镇建设闯出一条新路。目前已平整土地50余亩,调规、流转90余亩,沿河商业步行街初具雏形。

  记者感言

  敢趟“深水区”

  孙振华

  依赖资源而生的城市,城镇化率普遍都比较高。但这种较高的城镇化率,并不都是令人欣喜的,不少资源性城市人居环境都不太理想,且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压力。资源枯竭意味着产业空心化;城市失去了产业支撑,无疑难以可持续发展。显然,这种较高的城镇化率,并不是和谐社会所真正需要的。

  冷水江市并没有陶醉在75.8%的高城镇化率中,十分清楚地意识到城市发展面临的窘境。尽管突破此种窘境并非易事,但他们没有止步不前,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二元矛盾,为城市明天建构幸福的家园,积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看看全球老工业城市底特律、利物浦、莱比锡的衰落,更觉得冷水江市迎难而上敢趟“深水区”精神可贵。(记者 陈淦璋 通讯员 谢立松 周俊)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