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全省城镇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批特色浓郁的新型城镇蓬勃兴起。
如今,无论是到湟源丹噶尔古城领略“小北京”之美,还是到门源回族自治县观赏万亩花海,在这些昔日的小城镇中,我们随处可以找到颇具规模的酒店安顿下来,吃点小吃,游览夜景。这些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县城面貌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虽然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全国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程度还不高,全省城镇化发展的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但城镇化发展正在后来居上充满勃勃生机。
围绕“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我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规划,布局合理,积极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基本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格尔木为次中心,州府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而一系列“扩市提位”、“撤乡建镇”、“重点扶持”、“生态搬迁”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措施,无疑扩大了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强化了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功能,并适度发展了小城镇群,使全省城镇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历史上城镇化水平增速最快的时期,资源和要素不断得到优化,2011年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6.22%。省会西宁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不断优化,正稳步向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格尔木和德令哈两座城市成为我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地,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
打通断头路,修建快速、高速路、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最低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标准全面提高;解决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在坚持城镇化发展中,我省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摆在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使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不断增强。
不仅如此,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使我省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支撑作用日益显著。我省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动力,把园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产业园区,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太阳能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产业园区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极大推动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省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培育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的新型城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示范镇"的海北州西海镇;获得"省级园林县城"称号的湟中县、乐都县、循化县、平安县、互助县,海南州贵德县等。
为了有效破解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我省先后颁布实施了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同时加快了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建立健全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处置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这些有效措施使城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省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我省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大举措,研究批复了《青海东部城市群发展总规划》、《海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规划。依托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的区位优势,我省将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的空间布局,发展东部城市群,最终将西宁市建设成为我国大型现代化城市,东部城市群接近或达到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水平。
而海西州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将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以格尔木、德令哈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把柴达木地区作为未来推进我省城市化的重点和人口集聚的新空间,把格尔木、德令哈等重点城镇打造成支撑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基地。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