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出租车10日起涨价 将委托第三方调查企业成本

2013年06月07日 13:37   来源:人民日报   

张芳曼制图

  6月6日,北京市发改委和市交通委公布出租汽车调价方案:3公里以内起步价由10元涨至13元,每公里由2元涨至2.3元,早晚高峰期间低速行驶和等候费变为每5分钟加收2公里租价。同时,还明确了合乘费用计算,调整预约叫车服务费。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打车难”是综合性问题,需要综合施策配套推进。下一步的重点将是出台有关“份钱”、“打击非法运营”等政策。

  起步价13元,基本单价每公里2.3元

  4小时以上预约叫车服务费每次6元,可同时为4位合乘乘客打票

  调整后,北京市新的出租汽车价格为:3公里以内13元,基本单价每公里2.3元。燃油附加费每运次1元。低速行驶和等候费每5分钟早晚高峰期间加收2公里租价(不含空驶费),其他时段加收1公里租价(不含空驶费)。预约叫车服务费为提前4小时以上预约每次6元,4小时以内预约每次5元。其他空驶、夜间、合乘等收费办法不做调整。收费结算仍以元为单位,元以下四舍五入。

  为了方便市民合乘,提高出租车使用效率,改造后的计价器功能进一步提升,既能将燃油附加费和预约叫车服务费直接通过计价器打印在1张发票上,也能为合乘乘客分别提供发票,最多可为同时合乘的4位乘客分别提供发票。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这一方案综合考虑了听证会参加人及社会各方面意见,兼顾乘客承受力和驾驶员增收。“调整后,北京基本租价水平与国内同类城市基本相当。”

  按照当前北京市出租车平均运距8公里简单测算,租价调整后北京8公里费用约25.5元;同样里程,上海约26元,广州约24.3元,深圳约27.4元。

  此次出租车租价调整从6月10日起实施。由于全市所有出租车计价器调整和价标更换约需20天,在6月10日至6月30日出租车计价器调整和价标更换期间,新旧租价并行,根据所乘出租车是否已调整计价器并更换价标而定。

  高峰期低速等候费每5分钟加收2公里租价

  鼓励驾驶员多出车

  新方案规定,高峰时段低速等候费调整为每5分钟加收2公里租价。这是考虑到高峰期间出租车小时产值仅为其他小时收入的62%,为了使出租车在早晚高峰低速运行状态下载客单位小时运营收入与其他时段基本相当,以提高驾驶员出车率。

  据了解,北京市将建立燃油应急补贴运力保障奖励机制,鼓励驾驶员多出车增加运力。部分补贴与驾驶员出车天数、月均工作时间、日均出车率等运营指标挂钩后直接发放,体现多出车多收益;部分补贴用于燃油变动应急补贴、运力保障奖励机制和雨雪灾害天气政策性车损保险。具体补贴办法近期将出台。

  乘客每运次平均增支约3.3元

  驾驶员月均增收1400元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总体看,这一轮的出租汽车价格标准方案拟订、选择及决策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企业、司机、乘客四方共担原则。

  乘客每次打车支出有所增加。按当前北京市出租车平均运距测算,乘客每运次平均增支约3.3元,但考虑到交通拥堵因素,打车支出增长幅度可能更大。

  据测算,在驾驶员月均行驶里程达到现在的7480公里,月均载客里程达到5088公里时,单车每公里载客收入将提高到3.61元,增加0.41元,按照单双班比例6∶4测算,每个驾驶员月均增收约1400元左右。

  企业不参与调价收益分配,承担计价器改装等费用约533万元,继续承担燃油补贴,分担未来油价波动风险,支付驾驶员社保逐年增加费用(未来年均每车将增长约120元/月)。

  政府在继续承担部分临时性油补的同时,将加大调度站、扬招站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和运营费用,强化监管,提高出租车整体服务水平。

  将出台有关“份钱”政策

  定期委托第三方调查企业成本,严禁变相提高驾驶员费用

  调价是北京解决打车难综合措施之一。北京市《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的意见》共包括6个方面25项具体措施。目前,除了调价外,北京已先后出台了出租汽车总量动态调控试行办法、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管理试行办法、出租汽车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办法、调度站不再收取出租汽车进场费等4个具体政策。

  据了解,下一步的重点将是出台有关“份钱”、“打击非法运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监管考核办法”等政策。

  北京市发改委介绍,关于“份钱”,北京将定期委托第三方对企业进行成本调查,改革完善承包金制度,制定净承包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企业严格控制成本开支,保障驾驶员合理收益。对反映的个别出租汽车企业变相提高驾驶员费用问题,北京市交通委已约谈企业负责人要求纠正。

  此外,关于调整出租汽车总量问题,北京发改委表示,在目前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达68%的紧平衡状态下,将根据供需状况适时适度增加运力投放。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