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200余学生无学籍 黑户生不能报考高中

2013年06月08日 10:54   来源:新华网   张和平

  “黑校”忽悠?家长无知?监管缺失?——温州龙湾区200多名学生无学籍事件调查

  日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蒲州镇冒出一桩咄咄怪事:该区一所名叫求真学校的200多名中小学生毕业后个个无学籍。这些“黑户生”有的不能报考高中,有的想报名转入好学校都被拒之门外。

  “我的学籍在哪里?”

  求真学校是一所私人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记者探访该校,发现这原来是“蜗居”在一片低档、嘈杂工业区、租用废弃厂房办成的简陋学校。

  李志崎来自遥远的贵州省湄潭县。小学3年级时随父母打工来到温州市龙湾区,别无选择地进了这所小学连初中的低级民工子弟学校。

  老师和校长说,这孩子虽然来自大山深处,但聪明、懂事,品学兼优。今年夏天,他小学就要毕业。因他符合温州市有关外来民工子弟进入公立学校的条件,前几天,父亲与他满怀憧憬来到区教育局报名进一所公立学校。令父子俩万万想不到的是,电脑信息中竟没有李志崎的电子学籍!父子俩顿时大脑一片空白。李志崎哭喊道:“爸爸,我的学籍在哪里?”

  原来,小崎就读的求真学校是一所“黑户”学校。2005年,温州人潘龙星、黄贤微投资创办此校。2010年12月,因校舍被政府有关部门鉴定为C级(三级)危房、消防通道设施不达标等,区教育部门依法吊销了其“办学许可证”。

  据校方介绍,虽然学校被吊销“办学许可证”,但由于这些学生无处安置,因此一直在照常教学。今年有160名学生小学毕业、40多名初中毕业。也就是说,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没有资格转、升到其他正规、更好的中小学读书,没有资格考高中。除非“窝”在这里,小学毕业后继续留读初中、初中毕业的只能报考职高“华山一条路”。

  “民三代”无奈之中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来“求真”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的孩子基本上是随父母外出到龙湾打工的“民三代”。

  安徽灵璧县60岁的刘培全老人对记者说:1999年,我与儿子来到温州打工。2001年,孙子刘威在老家读完二年级转到“求真”读书。我们之所以就读此校,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公立学校没资格进,其他民工子弟学校离居住地太远,接送很不方便,“求真”是孙子就近读书的首选。

  校长周冬月说:孩子在读小学期间,我与教师不会告诉他们及家长学校是“黑户”,因为没有学籍对孩子的学习和升初中没多大影响。孩子的学籍本来就在老家,他们的父母到温州打工可能是临时性的。孩子小学毕业后,可以回老家读初中,也可以继续留在“求真”读初中,反正国家实行免费9年义务教育制,来去自由,到哪儿都能读书,不受学籍限制。但在孩子读初中之前,我们就把真实情况告诉孩子,让家长和孩子自主选择。因为初中毕业后如果没有学籍就无法考高中。

  来自河南的小学生家长蔡小雁对记者说,我们找不到比“求真”更近便的学校。儿子在这里读小学3年级,不知道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孩子过去在老家成绩只有七八十分,在这儿学习自觉了,成绩提高了,字写得好了,坏毛病也改了。当然,没有学籍会影响孩子今后的读书。”

  今年16岁的女学生章如芳对记者说,2008年,我在小学5年级时被父母送到“求真”,升入初中前,校方告知我和父母将来是没有学籍的。今年即将初中毕业,我选择了在温州报考职高(这不需要学籍)。

  据了解,今年该校将有40多名初中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在温州考上了中专职高。

  “登记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

  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局长徐志毅等有关专家认为,“黑校”问题折射出当前教育现状的三大突出的矛盾:

  一是外地民工子女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与当地教育资源超负荷运转的矛盾。龙湾区义务教育的人数达5万多,其中外来人口占48%。按人均每年教育投入1万元计,区政府每年要额外向外来人口投入教育经费2.5亿元,相当于额外负担超1倍的教育投入。政府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不堪重负。

  二是依法施教与依法管理的矛盾。一些民间社会力量抓住民工子弟教育饥渴的商机,创办了一些民工子弟学校,有的甚至是无证“黑校”。而广大民工及子弟教育市场的高需求又成为其“土壤”。但教育部门虽可吊销其“牌照”,却无法强制取缔。

  三是“教育迁移”带来民工子弟迁出地教育资源闲置与迁入地教育资源压力过大的矛盾。许多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因人口大量迁移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迁出地一些“希望工程”学校当牛圈、新建学校唱“空城计”,而迁入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始终是个“无底洞”、“水中盐”。

  温州市龙湾区政府介绍,今年4月底,区政府已出台文件,公安、消防、工商、房管、民政、教育、安监等部门联手,集中出重拳整治民工子弟学校,对符合条件的“登记一批”、有问题的“整改一批”、误人子弟的“取缔一批”,特别是根据龙湾民工子弟学校“低小散”的现状,今后对所有民工子弟学校一律禁止招收初中生。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