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6月5日上午11时许,乐都县峰堆乡联村小学巡回早教点传来稚嫩的歌声,年轻的老师朱英香正在带领孩子们唱歌。
早教点设在小学的两层小楼里,学习室、活动室干净整洁,屋内布置得很温馨,天花板上挂着五颜六色的风铃和风车,墙上贴着孩子们的涂鸦作品,墙角摆放着哑铃等自制玩具。每一天,这里的课程都不重样,儿歌、跳房子、做哑铃操、认挂图……
在课堂上,记者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表演节目,标准的普通话,镇定自若的态度,让人难以置信:这是一群山村娃娃!
“这个早教点有19个3岁至5岁的孩子,早教点的生活让这些孩子们有了进步,孩子们普通话标准了,不会握笔的孩子现在能画画,怕生的孩子变得大方了,孩子们还养成了互相帮助、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这些孩子与城市同龄在园儿童发展水平差距已经很小了。”35岁的早教志愿者朱英香说。
大山将山里山外隔成两个世界,由于人居分散、交通不便,加上政府财力有限、山区经济落后,在过去,青海许多高寒山区村落学前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2009年,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帮助下,乐都县在贫困山区启动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试验项目,包括峰堆乡联村早教点在内的100多个早教点陆续建成。
朱英香通过考试成为一名“走教”志愿者,就是以“孩子不动,老师走教”的方式,来回奔波于峰堆乡的联村和阳坡村早教点,为乡村孩子们进行早期启蒙教育。
作为峰堆乡的一名早教老师,开始时每周她会有三个半天在联村早教点上课;而每周一、二、三、四下午,她会坐车到另一个早教点——阳坡早教点上课,那里也有十几个孩子在等着她。近两年,当地教育局考虑到路途太远,让她固定在联村早教点教学。
“巡回走教”模式为我省在边远山区发展学前教育走出了新路子。2011年,我省总结乐都“巡回走教”经验,决定在全省推广,确定在西宁市3县、海东地区6县,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海晏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共和县等15个县进一步扩大试点,利用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举办899个早教点。为此,省财政下达了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15个县开展“巡回走教”工作。
目前,仅乐都县在所有山区乡镇具备条件的村都开设了早教点,最远的离县城80公里,最近的也有11公里。早教点从最初的9个乡镇81个增加到现在的12个乡镇133个,覆盖89%的行政村;早教点幼儿人数从1400多名增加到3400余名;早教志愿者队伍从46名增加到106名,并聘用了71名保育员。在巩固项目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正进一步完善早教点教学、生活设施,积极尝试25人以上的早教点分班教学,努力逐步将其建成乡村幼儿园,提高办学水平。
由于经济条件、养育观念的局限,农村孩子的早期教育往往比城里孩子晚一大截。年轻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村里也大多没有正规幼儿园。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镇上或县城的幼儿园,但开支很大,接送也不方便。免费早教点不仅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山里孩子们的教育有保障了,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早教老师们每天都会尽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堂课带给孩子们。
如今,孩子们在早教点学习后的变化老师和家长们都看在了眼里,早教点的课程丰富多彩,有语言、美术、游戏、音乐等,老师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能够发展孩子大脑潜能的课程。
2009年以来,乐都县早教点总投资1422.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628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46.7万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投入447.8万元。多年来,乐都县从县级示范幼儿园聘请一批优秀教师,坚持对早教教师进行每月两次的通识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同时,将早教点教师作为国培计划和其他项目培训的主体,先后派28名优秀志愿者走出去,参加北师大、青海师大高层次培训。联系和协调省县示范幼儿园与各乡镇结成帮扶,定期组织送教下乡,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通过努力,乐都县早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涌现出了一批能够积极创新教学实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