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普通纪念币
2012年上币公司自主开发产品——龙年高浮雕彩喷银盘
据《青年报》报道,在普陀区光复西路苏州河畔,坐落着一幢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造币”几个大字让这里显得分外庄严,又透着一丝神秘。
是的,这里是“生产”人民币的,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枚枚硬币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国家造币企业,秉承“中正仁和,国脉民需,印务臻善,制行天下”的核心价值观,承担着为国造币的崇高使命,传承着百年造币的历史文化。在这座普通的大楼里,打造着共和国的名片,延续着一代代造币人的青春与梦想……
时逢“中国梦”吹响民族复兴的伟大号角,年轻一代上币人又一次启航,用智慧与汗水在为国造币的征程上昂首前行。
造币车间里来了一群大学生
百年造币梦,以青春的名义延续
多年以后,小邱仍然清楚地记得2005年夏天在阶梯教室开会时的情景,并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坐过的位置。
“那天很热,50多个应届本科毕业生齐聚印花改扩建大楼18楼阶梯教室,认真地接受入职教育。我和其他人一样,坐在干净整洁的蓝色翻板椅上,用想象记录下‘数管’、‘金银币’、‘坯饼’等陌生的词汇。”
在那年夏天,上币公司迎来了包括小邱在内50多个大学生。诚如他所言:“这对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从1920年成立上海造币厂算起,上币公司已经走过了90余个春秋,再过几年,上币公司将迎来百年华诞。而上币公司的百年梦想,将在这些大学生以及随之而后的鲜活青春中延续。
据上币公司介绍,至2012年底,企业40周岁以下的青年有515人,约占全体职工总数的40%。而自2005年起,为了实现人员精简和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要,越来越多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员工充实到了造币生产一线,至2012年底,本科以上学历的一线员工累计已达到170人,大多分配在硬币坯饼生产、模具设计雕刻、成品印检封等工序岗位。
“大学生充实到生产一线班组,是对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根本转变。大学生有朝气,思想活跃,勤学善思,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的到来,不仅提高了生产班组的整体活力,更提升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这些优势已经在实际工作中突显。”时任造币二部主任的冷明生这样评价道。
在上币公司,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至2012年底,一线岗位高校毕业生员工中,兼具“助理级”职称和“高级工”技能水平的人数已达50余人,其中还有成长为企业内聘的“数封技师”2名以及“电气技师”1名。不到7年的工作经验就能拥有技师的技能等级,这在上币公司已成为事实,背后是中国印钞造币行业对于高技能青年员工的肯定。
而年轻的大学生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当起了产业工人,他们在追求什么?入职7年后的小邱说:“我想,我很清楚,我要的是与造币行业发展相符合的个人目标,要的是个人和行业的和谐共荣,要的是在行业跨越式发展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百年造币梦交接到这样一群年轻人手中,上币公司没有理由怀疑,梦想终究会变成现实。
找活干也不偷得一刻闲
实干,筑起梦想起飞的基石
瘦瘦弱弱、架着眼镜,一副书生相的小姚是2008年进入上币公司的大学生,“入行”不过短短数年,却已经成功地改造或创新出全自动硬币封包生产流水线上的许多配件装置。
小姚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刻不得闲”,但凡看到自动线上存在的不足,他总会拿着游标卡尺量量测测、记录数据,不出几天准保拿着技术改造的设计草图去见领导面谈了。
有一次,小姚看到封包机加料震荡噪音大、扬尘多,导线探头触控不合理,于是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在生产废弃的备件材料里找来了“宝贝”,拼拼凑凑,居然捣鼓出防尘又隔音的插拔式自动加料控制器。
2007年,上币公司上马全行业第一条全自动硬币封包生产流水线。因为是“第一”,也就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板可以借鉴,要达到既快速又稳定,难度很大,刚开始试生产的时候,整线产量低、故障率高。基层一线年轻的大学生们开始对全自动流水线进行改造,8小时不只是重复劳动,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行方式,思考设备的工作原理,回家学习自动控制程序,下班了还要多摆弄研究一会儿……就这样,自动线生产效率整整提升了70%。
迎着浓厚的艺术气息,一群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年轻设计师,在那个小小的设计工作室里,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每一个工作日,他们总是来得很早,下班时间到了,他们仍在彼此交流,思维碰撞。凡是遇到有紧急重要的设计任务,周末、五一、高温假、十一、春节,每一个假期几乎都变成了工作日。正是这股子钻劲和全身心投入,让他们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在设计领域取得了美国“克劳斯世界硬币大赛”最佳流通纪念币提名奖、中国印钞造币行业硬币设计大赛首届至第三届连续3年一等奖等喜人成绩。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