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2日,在柬埔寨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正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云南的世界遗产达到5个,成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大省。
观点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推进梯田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形势下保护好哈尼梯田活态文化景观和传统梯田农耕文化所面临的新课题。
申遗价值 唤起对活态文化遗产的关注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内涵丰富,有着“中华风度”、“大地雕塑”等诸多美誉。千百年来,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以梯田为核心的民居建筑、生态保护、耕作方式等厚重的梯田农耕文化,以及节日庆典、民俗礼仪、歌舞等多姿的民族文化,使得梯田文化景观具有突出的历史、科学、经济、美学保护价值。
申遗成功,使得哈尼梯田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梯田保护也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这也将唤起全世界对梯田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和其他境内世居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向往和平与发展的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
“红河哈尼梯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意味着哈尼梯田不仅成为红河的、云南的,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说,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阔的视野,在哈尼梯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对于传统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与古建筑、古遗址、古化石等这类见证历史的世界遗产不同,哈尼梯田作为活态文化景观遗产,以人为主体的梯田景观、梯田文化还在不断延续,在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中实现梯田的保护和发展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保护路径 法律保护与乡土教育并行
“如何在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下,走出一条有效、合理、统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红河州副州长谭萍认为,多年来,各级各部门依法依规保护哈尼梯田,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红河哈尼梯田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并入选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谭萍说,经过多年努力,梯田保护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省政府颁布实施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红河州修订完善了《哈尼梯田保护办法》……
谭萍介绍,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哈尼梯田保护已形成省、州、县多级联动,文物、建设、国土、农业、环保、旅游等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红河州、元阳县分别成立了两级哈尼梯田管理局,负责梯田日常保护、管理、监测和协调利益相关工作。元阳县政府还与遗产地村民小组、农户逐级签订保护梯田责任书,建立起县、乡镇、村委会、村民4级共同保护的新格局。
“为提高人民群众在哈尼梯田管理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我们还强化思想教育,组织编写了哈尼梯田保护乡土教材,将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利用引入中小学课堂;编写哈尼梯田传统知识丛书,将哈尼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为中英两种文字,供群众在阅读和学习中传承哈尼传统文化。”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榛说,梯田保护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今后,还将进一步落实法律法规、强化机构组织、完善机制体制,不断加强多级联动和沟通协调,不断加强动态监管和对违反法规行为查处打击。一定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梯田的保护与发展中来。
当地态度 让农民在增收中回归梯田农耕
随着哈尼梯田申遗的成功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涌入梯田景区。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如何避免过多的市场行为和商业气息对梯田景观和农耕文化造成破坏等现实问题,已经摆上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案头。
黄峻认为,哈尼梯田遗产文化赋予了梯田强大的生命力,必将为哈尼梯田带来极大的品牌效应,使哈尼梯田旅游进一步升温。在此形势下,一定要紧紧握住世界遗产这张名片,深入挖掘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品牌价值,做好生态品牌、农耕文化品牌、梯田文化旅游品牌大文章,进一步提升梯田农业产品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充分挖掘梯田遗产文化留存,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进来,全面展示哈尼梯田美丽的自然魅力和哈尼文化深厚的人文神韵,使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的内涵体现得更加完整和深刻。
“保护是前提,发展是目的。哈尼梯田的发展之路就是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元阳县委书记姜仁斌认为,申遗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手段,如何在梯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中造福百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是梯田开发的核心。他说,目前哈尼梯田旅游还处在初级观光旅游阶段,今后将通过规划建设乡村旅游、旅游商品超市、特色产品专卖店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梯田的经济价值,带动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鼓励群众以开设农家乐、客栈等多种形式参与梯田文化开发和旅游发展,但所有的前提都是要依法依规,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最大限度避免市场行为和商业手段对梯田景观和农耕文化的破坏。” 姜仁斌表示,今后还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反哺农业等多种手段,让人民群众在增加收入、得到实惠中回归梯田,成为梯田保护发展的主人。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