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眼下,谢师宴、同学聚餐、毕业旅行等是大部分学生的必走“程序”,因此产生的费用则大部分转嫁到了父母身上。调查发现,面对毕业季的各种人情往来,大多数毕业生并不在乎花多少钱,高消费现象比较普遍,让一些家长直呼:爹妈真不好当。
半月消费近3000元
进入6月以来,多数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时间成为毕业生纪念青春的“别离月”。在这个月里,学生们通过谢师宴、聚餐、K歌、毕业旅行等各种方式来释放感情。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研究生小张说,平时每月生活费1000元,但半个月内,已消费了2500多元。说起原因,小张一脸无奈:“毕业前的消费太多了。”同宿舍的关系最铁,不聚聚肯定说不过去;班上关系好的一帮人,也得一起“喝点”;学校里的同乡会及校友间的碰面,也难免小酌几杯……小张说,这些其实是最基本的,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毕业前的消费花样更多。
海口经济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小刘最近很烦恼,毕业了,工作没着落,但又不得不参加各种聚会,让他感觉压力很大。组织烧烤,每人150元;毕业旅行,每人600元;散伙饭,每人300元……小刘坦言,各种毕业聚会一波接一波,明显感到吃不消。他算了一下:“半个月内,各种消费支出已经花了近3000元。”
采访中了解到,学生们的毕业消费水平不低,平均每人每月消费在数百元不等。很多毕业生都说:“毕业季,花钱跟流水一般。”
学生花钱很慷慨
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吴娟表示,同学四年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值得纪念,分手前吃几顿散伙饭是应该的,即使多花点钱也没什么,主要是为了加深感情。不仅如此,要好的同学之间,互赠礼物也是纪念友情的一种方式。
采访了解到,大多数毕业生并不在乎花多少钱,而且比较追求消费档次,高消费现象比较普遍。比如一个班级的毕业消费预算为:散伙饭,1万元;文化衫,4000元-5000元;纪念册,4000元;毕业纪念光盘,近1000元;总共约2万元。一些学生甚至介意自己的班级在什么地方吃“散伙饭”。“‘散伙饭’选择在中高档酒店,图的就是个气派。”学生张凯说。
面对各类毕业消费,记者随机采访了15位大学生,有12位同学表示:“不够就问家长要。”海口经济学院的陈同学说,大学生不可能脱离社会,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是正常现象。但毕竟花的是父母的钱,大额的人情消费不应该提倡,毕竟人际关系也不是单靠吃吃喝喝去稳定的。
父母买单很无奈
学生高消费,买单的肯定是家长。很多家长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很无奈,孩子的高消费给家长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我们毕业的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多少钱,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看重档次。那时同学们也一起聚会,但都非常节俭,绝对不可能这么铺张浪费。”符女士说,“当时我们大家都从家里带一点吃的,到郊外一起野餐,虽然吃得不多也不算好,但却非常温馨。”
有的毕业生家长告诉记者,每月工资4000元,从月初开始,已为女儿买单近3000元,这种高消费,让“爹妈真不好当”。
调查发现,约六成毕业生的“毕业经费”得到了父母全额赞助,其他的学生则自己准备部分“经费”,其他由父母来承担。
海南大学经济学教授王毅武认为,近年来高校毕业季高消费愈演愈烈,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有一定的关系。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消费成为一些毕业生释放就业压力的间接表现。毕业生们面对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将毕业季视为“最后的疯狂”,高消费在所难免。
王毅武提到,毕业生要保持自信心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面对毕业季消费,要把握好“度”,量力而行,只要是在经济条件可接受范围内,还是可以接受的。一些毕业生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消费,用金钱撑面子,就是攀比心理和不自信的表现。
退休高级教师杜老师坦言:“四年的大学生活行将结束,一些同学从巩固友谊、联络情感的角度,自发地邀集同学聚餐、相互之间赠送礼物,这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掌握消费的额度,是否需要相互攀比是需要讨论的。”
各种毕业聚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但不应将重点放在消费,而忽略了真挚友谊。消费不必盲目攀比,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是走入社会最需要的准备。(陈元才)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