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于6月25日至30日发行期限59天理财产品,5万起预期年化收益6.2%,30万起预期年化收益6.5%……”最近,老百姓的手机频频收到类似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广告,客户在银行网点办业务时也会被工作人员推荐购买此类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因何而来?记者走访业内相关人士,寻找答案。
银行资金“饥渴”理财产品来“解渴”
银行流动性紧张导致存款压力倍增。几天前,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上涨达到13.44%的历史高点。与此相伴的是,理财产品收益节节攀高。
6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谓节节攀高。此前,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只有4%左右。而6月中旬以来,收益出现反常跳升,多家银行推出的1~3个月短期固定收益型产品预期收益均超过5%。
记者在民生银行合肥分行看到,仅七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就达4.6%,而银行同期活期利息仅为0.35%。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月前只有1个月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才能达到4.6%的收益率,现在只需7天。另一款35天期限的“非凡资产管理增利产品”,年化收益率则飙升至7%。以10万元为例,购买7天期、收益率为4.6%的理财产品,收益大约有88元,而存进银行活期利息只有6.7元左右,收益相差十多倍。如果滚动购买1~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更加可观。
最近,国字号银行同样按捺不住,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并大幅提高其收益率。工行35天和40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分别达到5.5%和6.5%。据某银行一位客户经理介绍,由于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全国范围内在售份额一两天内就告罄,很多客户是办了网上银行,一待产品上架,鼠标轻点抢先预购。
“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时点和季节性波动已是一种常态。 ”有银监部门人士称,由于考核的缘故,临近年中或是季末,银行常常以诱人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吸纳资金,只是今年资金面尤其紧张,才导致收益率攀至高峰。
信贷规模表外化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一向贷款给别人的银行缘何也加入借钱大军?一位金融业内人士道出要害:信贷规模表外化,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近年来,在利率与存贷比的硬约束下,银行不断通过表外业务扩大盈利空间。为了规避监管,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吸收资金,资产和负债方业务“双重表外化”,形成监管漏洞,同时又因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更加增添了表外业务的风险。
事实上,最近十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近7倍,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已高达104.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位,大量资金被央行锁定,整个金融体系并不缺钱。那么,银行为何还会出现资金面紧张?银行业内人士坦言,这主要是从金融机构流出去的资金出现结构失衡。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而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却凭借手头资源轻易获得资金。目前,银行表外业务的投放对象主要是表内业务中受到严格监管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业务。从这个意义来说,银行资金面紧张只是一种结构性短缺。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6月中下旬以来出现的银行间同业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就是在年中考核这一关键节点各种因素的集中爆发。以往,每当市场资金面紧张时,央行总会及时出手释放流动性。然而,此次央行坚持不向银行施以援手,这着实给商业银行一记重棒,警示各商业银行必须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强化资金流动性管理。
挤掉信贷泡沫回归实体经济
6月25日晚间,央行官网透露,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但央行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注重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存款“冲时点”等行为。
“面对商业银行的危机,央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淡定。 ”有业内人士感叹。
不过,央行的淡定,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腾讯网友“江湖水皮”就在网上评论说:“钱荒是假,央行调控是真。崩盘几家上市公司,打烂房地产泡沫,降低房价,下调CPI,受益的是百姓。 ”
对于下一步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有资深银行界人士分析指出,随着时点性因素消除,银行度过中期大考,流动性紧张局面会有所缓解,但经过此次教训,相信各大银行会明白保持流动性资金充沛的重要性,均衡配置信贷资产,管控好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资源就是该回归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否则只会侵蚀实体经济。 ”
专业人士提醒,近期,中短期限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与银行年中资金紧张密切相关。老百姓投资还是要首选以稳健为特征的银行理财产品,更多地关注中低风险级别、中长投资期限(半年以上)、报价相对较高的产品。(记者 冯珉)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