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察瓦龙乡:怒江深处的新希望

2013年06月28日 15:20   来源:西藏日报   

西藏林芝察瓦龙乡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村落。本报记者 麦正伟 摄

  编者按:

  察瓦龙,是新滇藏通道上的重镇,进入西藏的东大门。

  昔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怒江、马帮、仙人掌”是她的主题,“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艰苦、艰难、艰险、贫穷”是她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特殊扶持下,打开了通往幸福的大门,经济社会迈上了跨越式发展轨道,各族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团结和谐、跨越发展、追逐梦想、奔向小康”成了察瓦龙的主旋律。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刊发由本报和西藏林芝地委宣传部联合报道组深入察瓦龙采写的反映其巨大变化和各族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系列报道。

  敬请关注。

  盛夏时节,我们采访组一行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位于梅里雪山脚下、怒江深处的察隅县察瓦龙乡采访。

  一踏上这块土地,一股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热浪扑面而来。记者惊叹:“察瓦龙变了!”一座座民族特色浓郁、环境优雅的生态村映入眼帘;来自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客商在这里安营扎寨,投资兴业,生意红火;自驾、骑车、徒步的游客络绎不绝。深感这里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不断转变,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特殊扶持和广东省的大力援助下,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发扬‘团结奋斗、吃苦耐劳,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奋力赶超、勇攀高峰’的察瓦龙精神,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察隅县政协副主席、察瓦龙乡党委书记唐开彬欣喜地告诉记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5年的不足500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4051元,其中人均现金收入达3786元,足足翻了8倍之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仅近两年,察瓦龙乡就为农牧民群众兑现各项惠民政策资金近3000万元,户均增加现金收入2.3万多元,人均增加现金收入4200多元。长期生活在怒江深处的察瓦龙乡各族人民从各项优惠政策中,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温暖,看到了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希望。

  打开通往幸福的大门

  察瓦龙是新滇藏通道上(从云南贡山县至察隅县城)的一个重镇,也是进入西藏的东大门。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格桑次仁介绍,察瓦龙乡既是林芝地区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乡,也是全区最大的乡镇之一,共有28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 1299户人家,7097人。在这块4616.9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长期居住和生活着藏族、汉族、傈僳族、白族、怒族、独龙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

  察瓦龙,藏语意为“干热的地方”,曾经如同“孤岛”,饱经沧桑。8年前,这里没有一条公路,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条紧临怒江、紧靠悬崖的骡马驿道和横跨在滔滔怒江之上的溜索,一切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山高谷深,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群众生产方式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生活贫穷。艰苦、艰难、艰险,是那里的真实写照。”察隅县委副书记、县长扎西平措这样描述当时察瓦龙乡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产生活环境。

  “2005年7月,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由国家投资1700万元的第一条56公里的简易公路历经3年时间的艰辛建设,由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秋那桶村穿越怒江峡谷、悬崖绝壁,通车了。”负责修筑这条公路的察隅县原副县长、现察隅县政协主席巴里龙极其兴奋地说:“贡察公路虽然简易、崎岖、险峻,但它却结束了察瓦龙乡无公路的历史,为察瓦龙乡各族人民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圆了他们世世代代的梦想。”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国家又投入巨资修建了察瓦龙至察隅县城、察瓦龙至左贡县碧土镇的两条简易公路,乡村公路建设也由此掀起高潮,突飞猛进。现在全乡乡村简易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80公里,28个行政村中已有26个实现了通车。从2004年开始,国家又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大力实施“溜改桥工程”,先后在怒江和玉曲河上建起了12座钢架桥。“桥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有着高中文化程度的扎那村村民招娣深有感触地说:“路修通了,桥建好了,汽车进山了,骡马‘下岗’了,物价降低了,游客也来了,咱们察瓦龙乡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一天比一天高,一年比一年好!”

  “真是路通财通,百业兴啊!”察隅县委副书记、县长扎西平措感慨。随着公路、桥梁的建设,短短几年时间,察瓦龙乡的运输业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现在全乡农牧民已有各种运输车辆500多辆;一直居高不下的物价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降低了70%;世世代代生活在怒江峡谷里的察瓦龙乡各族群众也纷纷走出大山外出经商、务工、搞采集,年劳务收入达2000多万元;“招商、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也在察瓦龙乡形成,现在全乡已有本地群众和外地客商开办的旅馆、客栈、酒家、餐馆、农家乐30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清泉滋润干热的土地

  2011年,察隅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作出了《全力推进察瓦龙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察瓦龙乡新一届党委、政府一班人,也立足实际,抓住机遇,集思广益,制定了“一个改善、两个促进、三个协调、四个加强、五个提高”的“12345”重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并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保增长;抓项目就是抓后劲、管长远;抓项目就是保稳定、促和谐”的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项目进山,资本进山”。短短两年时间,就使察瓦龙乡的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共争取到各类项目40余个。现在由国家资金、援藏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2亿元实施的安居工程建设、新农村标准化小康示范村建设、“家容家貌”整治等5个项目已完工;由国家投资520多万元给农牧民群众购置的1040套光伏照明设备,已全部发放安装到家家户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的安全饮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完工,有效改变了全乡28个行政村农田“靠天吃饭”的现状;自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开展以来,投资257万多元,首批包括灌溉水渠、村道建设等10个 “短、平、快”项目也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99万元,第二批涉及农田围栏、草场道路、新建水渠、农田灌溉、骡马驿道拓建、改建等方面的12个 “短、平、快”项目,在林芝地委、行署和察隅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批复下达;由广东省援藏投资3000多万元,开工建设的通村公路、精品小集镇等10余个项目正在有序进行;由自治区和林芝地区林业部门投资1500万元实施的核桃种植项目,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万多亩;总投资35万元的藏香加工厂也已动工建设;投资200余万元的黑山羊养殖项目现已被纳入重点扶贫项目,已在格日、洪东、巴布、沙布、目巴等村进行推广养殖;移动和电信两大电信营运网点的落户和宽带业务的开通,不仅结束了全乡用一台老式电台与外界联系的历史,还拉近了察瓦龙与外界的距离,拓宽了农牧民获取知识的渠道……

  在察瓦龙乡采访,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察瓦龙乡的民生问题也得到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学生入学率、升学率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7%,在校生巩固率达90%以上,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免费政策和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仅2012年全乡就发放教育“三包”、学生营养餐计划经费达352万多元,在区内外就读的70多名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中的37名贫困生获得了察隅县大学生助学基金库13万多元的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100%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乡3687名群众,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窘境; “文化进村”活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农家书屋、村综合文化站(室)等惠民工程的实施,也有效地提高了全乡农牧民综合素质……

  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惠民政策的落实,犹如一股股清泉滋润着察瓦龙这片干热的土地,为全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带来了勃勃生机。

  美好梦想燃起新的希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察瓦龙就像一匹能征善战的骏马,不停蹄,善腾跃,振雄风,还在不断创造新辉煌。

  “聚精会神谋发展、团结一致保稳定、一心一意促跨越,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已是察瓦龙乡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决心。明天的察瓦龙一定会更美更好!”察隅县政协副主席、察瓦龙乡党委书记唐开彬坚定地说。

  记者在察瓦龙乡采访看到:各族干部群众正乘着党的十八大的强劲东风,意气风发、信心百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六个西藏”、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伟大梦想点燃了察瓦龙新的希望。经过现在已有北京国电、西北研究设计院、清源公司等大型水电能源开发设计单位入驻察瓦龙,目巴电站已开工建设,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装机容量达360万千瓦的松塔电站和装机容量220万千瓦的俄米电站,已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茶马古道、梅里雪山的旅游景区、景点正在加紧建设;投资约19亿元的新滇藏通道建设项目已通过设计并立项,也即将开工建设……(本报记者 麦正伟 周波 王雅慧 王晓莉 周海涛)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