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百家讲坛学者阎崇年重庆授课 清帝多死于“三高”

2013年07月01日 07:23   来源:重庆晨报   

  6月29日下午,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现身中国移动全球通VIP大讲堂,以“明清帝王”为题,让一些深宫秘史再次在观众的眼前浮现。“许多电视剧我都没看过,但听别人说来,很多剧本编得有点过火。”阎崇年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大家对影视剧中的很多戏说成分要注意分辨。

  清帝大多死于“三高”

  由于观众以女性居多,阎崇年将孝庄太后的故事放在了开头。

  阎崇年表示,在多部影视剧中,出现过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孝庄太后,对其是否下嫁多尔衮的故事被随处“征用”。不过他认为这是“子虚乌有”。

  按照阎崇年的说法,顺治帝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不是庄妃委身于多尔衮所取得的,“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只是尊称,如同光绪帝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皇父)一样!”

  阎崇年认为,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但“此诏如果真有,必经辨认、登录,多人过目,不会只一人看见”,并且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里,没有“太后下嫁”诏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也会有记载的。

  阎崇年还讲到了“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其中最有力的争夺者为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在斗争甚为激烈的形势下,经孝庄太后多方斡旋,使多尔衮的谋位之欲未能得逞,终由其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此后她又全力辅佐福临,对多尔衮施展谋略,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巩固了福临的帝位。

  “顺治病终后,幼年的康熙继位,她又辅佐康熙,授以治国安邦方略,当时的许多重大决策都与她的筹谋擘画密不可分。”阎崇年认为,这才是孝庄总在电视剧中成为焦点的历史原因之一。

  此外,阎崇年还提出了皇太极之死以现代医学来讲是因为“三高”的问题。他认为,由于满洲人在关外严寒时形成的饮食习惯入关后持续不变,造成多位清朝帝王因“三高”去世。

  历史有许多借鉴之处

  在明朝部分,阎崇年肯定了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功绩,认为其保证了中华5000年文化的延续,但“他也生性猜疑,大兴冤狱,诛杀忠臣,心狠手辣。”

  不过,对于大将徐达,阎崇年则特别推崇。徐达攻城拔寨,统兵征战,都是军锋之冠。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善待百姓、降兵。

  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

  此外,阎崇年讲起了明成祖朱棣。朱棣11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就连康熙都称朱棣的时代为“远迈汉唐”。

  重庆晨报记者 周意立 实习生 李燕伶

  人物介绍>

  阎崇年,长期从事清史和满学研究,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历史学家,享有北京市政府授予的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多次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2004年起,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讲述清王朝296年的兴衰荣辱,并成为让《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