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酒店巨头加速布局二三线城市

2013年07月04日 11:0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王小霞

  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扩容,使得中国的酒店业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近年来,包括雅高、洲际等在内的国际酒店集团纷纷加速在中国市场布局。在其扩张计划中,涵盖了中国的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

  据一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二三线城市由于城市规划起步相对较晚,酒店新增供给将保持持续增长。预计至2014年年底,二三线城市的酒店供给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1.5%和28.6%。

  二三线城市渐成主战场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酒店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各大酒店集团抢占二三线城市是未来的趋势,而中端酒店市场将是未来外资品牌同本土品牌博弈的重点。”业内人士表示。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豪华酒店集团,凯宾斯基酒店集团同样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其旗下酒店新品牌谭阁美酒店计划两年内开店50家。据悉,地处秦皇岛海港区的世纪港湾项目已与谭阁美酒店正式签约,成为秦皇岛首个引入“谭阁美”品牌的购物中心。

  “不难看出,秦皇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酒店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谭阁美酒店进驻秦皇岛,看重的是中端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北京谭阁美饭店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侯利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各大国际酒店品牌在瞄准二三线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除自身国际品牌的力量,这些酒店往往会与中国本土企业进行合作,包括聘请本土高级管理人员。

  以谭阁美酒店为例,其正是由首都旅游集团与瑞士谭阁美饭店管理集团共同打造的一个新兴酒店品牌。据了解,该品牌是由首都旅游集团与瑞士谭阁美饭店管理集团各持股50%合资成立,而瑞士谭阁美饭店管理集团则是凯宾斯基酒店集团在瑞士成立的又一品牌。

  “凯宾斯基酒店集团与首都旅游集团在很多项目上都有着成功的合作。谭阁美品牌的创立正是双方在此基础上,针对新的市场需求进行的又一个合作范本。”凯宾斯基饭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MichaelHenssler告诉本报记者。

  与凯宾斯基酒店在中国扩张相对缓慢相比,谭阁美酒店在中国扩张计划显得更加快速。按照MichaelHenssler的表述,计划在2015年年底,“谭阁美”品牌在中国签约及开业的酒店数量将达50家。

  目前,谭阁美酒店已进驻北京、秦皇岛、九江等城市。除了一线城市外,像秦皇岛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将是他们考察的重点区域。

  酒店“联姻”体验式购物中心

  随着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升温,酒店已成为大型综合体必不可少的业态组合。酒店联姻地产,共同占据市场的开发模式如今已全面开花。尤其是对于购物中心而言,知名酒店在聚集人气、促进商场消费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如今的政策调控背景下,大量的酒店开始兴建可能导致某些城市的酒店投资过热或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酒店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业进驻显得尤为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近十余万家购物中心。在商业竞争高度白热化的当下,扎堆发展的购物中心却逐渐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而以休闲、娱乐、餐饮、儿童教育等业态组合的体验式购物中心在新时期下正受到各方青睐。

  对于谭阁美酒店的选址,MichaelHenssler坦言,希望与这种体验式购物中心来合作。“目前,我们进入秦皇岛是与当地首个体验式购物中心世纪港湾合作。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从项目地理位置到开发商运营思路、商场业态布局等众多方面都与酒店的选址策略和市场定位相一致。”

  选择与世纪港湾合作,在MichaelHenssler看来,双方在运营理念上十分一致,并不是看重短期的利润回报,而是将目光放在更加长远的未来收益。“世纪港湾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餐饮等基本需求,还能将这些所有的功能整合起来,最终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谭阁美酒店品牌所看重的,是开发商后期在运营方面的专业度和长远规划。”泰富德集团董事长助理、世纪港湾副总经理刘倩瑜向本报记者表示。

  酒店与商业地产的联姻,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酒店建设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减少人为因素。“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酒店,由市场来判定。我们将从品牌引进、服务改善、人性化设施的建立等多方位角度进行提升,努力营造一个全新的体验式商业项目。”刘倩瑜表示。(记者 王小霞)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