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濮阳民企非法生产两年告不倒 老板为副县长

2013年07月04日 09:5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李凡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林氏化学新能源材料公司(以下简称林氏化学公司),坐落在河南省濮阳县。这是一家占地面积足有20个足球场大小的民营化工企业,总投资5个亿。表面看起来,这家民营企业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这家企业不一般。因为它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濮阳县主管科技的副县长。

  先不说,副县长能不能开企业,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这家企业热火朝天地生产了两年多,却连环评验收都还没有通过。不仅如此,现在二期项目又已经上马开工建设。

  记者来到位于濮阳县产业集聚区的林氏化学公司,看到工厂现场不少工人在忙碌着,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多次实名举报这家企业的高先生对记者说,这个项目在没有通过环评验收的情况下,已生产两年多。然而,面对他的举报,当地环保部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高先生:他都没有建。你到这村里边,到周围一问,它只有晚上生产,白天都不敢生产。本身现在根本都不让锅炉烧煤,他就一台烧煤的锅炉,一台烧天然气的。他为了省钱,他就是烧煤了。后边村里边,晚上的屋子里味道很大。他一生产,马上屋子里都有味。

  资料显示,林氏化学公司2008年9月正式落户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占地200多亩,总投资5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05亿元人民币建设聚异戊二烯乳液项目,二期林氏医疗投资4亿元人民币建设手术手套项目。

  高先生:他生产的胶乳啊、苯类的、醛类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很大的气味,只要夏天一刮风,后面村里边都闻到这种味道了。我有实名制举报,从实名制举报到现在有两个多月,不到三个月。去了多少回我也说不清了,好多。他们都回复说我们正在办,他们也不说不给你办。

  高先生说,该企业之所以这么猖狂违法生产,是因为老板是濮阳县主管科技副县长林金河,企业法人是林金河的妻子赵某。濮阳县人民政府公示栏显示,林金河是科技副县长,负责全县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体负责聚异戊二烯乳液项目和菌康医疗制品有限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和濮阳县医用新材料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

  高先生:08、09年初的时候,县里边招商,可能说他投资多少,给他一定的优惠的政策,土地价格便宜。他们就是说给他挂了个副县长,也是很无奈。

  濮阳县政府办多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金河副县长在县政府三楼办公,可是很少见他来政府上班,同时,林副县长还兼着林氏化学的老总。林氏化学公司行政经理李伯涛说,其实林金河挂个副县长的名义,只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

  记者:林县长是公司的经理吗?

  李伯涛:对啦,他确实是,原来是民营企业老板。他也不是党员,也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合同工,是个民营企业老板,也不参加会议。是个幌子,为了他的这个企业。

  记者:他的具体职务在咱们公司是什么职务啊?

  李伯涛:他是董事长。他的企业,挂着副县长的牌子好开。

  对于群众反映的违法生产一事,濮阳县环保局监察大队卢明忠称,林氏化学的确存在问题,在今年的5月份已经对其下达停产整顿,并且进行了立案,案卷已经上报到濮阳市环保局。至于目前仍在违法生产的情况,卢队长表示不是污染的问题。

  卢明忠:早就立过案了,5月份就立过案啦。它这个不存在污不污染的情况,它主要是属于未批先建的项目,二批属于未批先建,它没有通过环评审批就建,是违法建设的一个项目。现在责令它停产了,停止建设或者停厂。限期补办,如果它不办下来,说明它是国家不批的项目。国家未批先建的项目多啦,那你都关了啊?!

  据了解,林氏化学一期由于污水没有拉到有资质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有外漏现象,目前在濮阳市环保局已进行了立案;二期林氏医疗,属于完全彻底违法,按照规定,连建设也不允许。但是濮阳市环保局法规科黄科长表示他根本不知情,把皮球踢给了濮阳县环保局。

  黄科长:还不知道呢,你问濮阳县吧,这是濮阳县的辖区呢。问濮阳县环保局一下,因为在他们的辖区内,他们在监管。

  从今年年初开始,高先生开始向濮阳市、县相关部门实名举报企业污染等问题。但时至今日,并没有人出面解释。而企业的污染问题也一直处在环保监管的"真空"状态。

  中纪委、中组部早在2008年4月就下发通知,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凡违反规定继续审批的,审批无效,还要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可是不久之后,这项还热乎乎的规定并没有挡住当地政府给林老板挂个好看头衔的决定。一手是白花花的投资款,一手是副县长的乌纱帽,如此交换,怎一个儿戏了得。 (记者 李凡)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