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改委向药企发布再启药品成本调查通知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一家药企上市公司高管告诉《金证券》记者,发改委此前启动药品调查都是要求公司填写相应的表格,这次组成调查组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还是比较少见,也显示发改委整顿医药价格的决心。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研究员称,这次实地调研行动或带来一波药价下调潮。
填表调查不顺利
此次发改委的调查方式是由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组成调查组,并在7月至10月间到有关调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组到达企业时间另行通知。上述药企上市公司高管告诉《金证券》记者:“选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近年来少见。”
这位高管称,事情或起源于此前的一次填表调查不顺利。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发改委曾在2012年9月1日要求医药企业上报出厂价格,原定截止申报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可到了今年1月份还有大量企业未报,发改委只能出文一再催促。
从发改委的通知来看,一直到今年4月份,仍然在下发通知,要求药企赶紧申报,截止时间已经延长至2013年4月30日。
通知原文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12]693号)精神,2012年度药品出厂价格报送截止日期为2013年4月30日,数据采集系统将在截止日期后关闭。
最新通知显示,这次调查的公司涉及60家国内企业,此外,调查的药企还包括部分外资药企,例如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等。
而此前,包括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等知名外企并没有按时向发改委上报出厂价格。据了解,全国合法注册的制药企业共7008家。在今年1月份,有超过42%的药企尚未上报。
现场调研更细致
上海基金公司研究员告诉《金证券》记者,发改委从2005年开始一直坚持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更为严格。
记者注意到,2003年国家发改委设立之后,于2005年10月成立了药品价格评审中心。药价评审中心共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药品价格相关调查。
2006年4月,发改委要求核对和补充部分药品购销价格数据,拉开价格收集大幕。2007年5月,发改委正式下文要求全面调查药品生产成本、批发企业购销价格、中标价格和零售价格。2010年,评审中心再次组织大规模药品成本调查。
不过,此前调查均以各省市为单位,组织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填报药品成本和价格调查表为主,要求企业填写原材料价格、人工价格、差旅费等各种明细。
“对比来看,这次调研内容更细致”,上述基金公司研究员称,调查包括出厂(口岸)价格调查以及成本专项调查,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2012年度政府定价药品出厂(口岸)价格以及生产企业财务经营等基本情况,后者调查企业2010年至2012年度连续三年全部药品生产、销售、成本费用及价格等有关情况。
“像财务制度、财务报表、账簿资料以及与调查有关的各种凭证、票据、合同等都被列入核查内容。”上述基金公司研究员透露。
摸底调查后就降价
对于发改委这次调查,上述药企上市公司高管对《金证券》坦言,药价肯定会有一波下降。
“发改委近三年来一直在力促药价下调,国内药企降价幅度在20%左右,而外资药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则在30%左右。”上述高管称:“降价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大,毕竟现在药企的毛利率较高。”
记者注意到,这次接受调查的有10家上市公司,包括恒瑞医药、科伦药业、海正药业、上海凯宝、誉衡药业、西南药业、金陵药业、双鹭药业、昆明制药和东北制药。其中,毛利率最高的则是恒瑞医药、上海凯宝,销售毛利率都在80%以上。此外,誉衡药业和双鹭药业的销售毛利率都在60%以上。不过,上述上市公司证券部均表示,目前尚没有接到发改委前来调查的具体时间表。金证券记者 史亮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