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爸爸"陈宏的海之梦:守护南海这片蔚蓝

2013年07月08日 10:34   来源:海南日报   黄媛艳

陈宏在陵水新村做净水试验。

陈宏人工培育的软珊瑚。本版图片由陈宏提供

  作为只靠科研项目支撑的民间科研机构负责人,由于无法提供较高的待遇,陈宏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员。正如上岛时的孑然一身,闯海26年后,陈宏依旧是孤独地“战斗”。流逝的时光,却从未带走他心底的那片蔚蓝。

  “嘟”的一声,电话接通后,嘈杂的声音不绝于耳。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负责人陈宏只能扯着嗓音大声对记者说:“我现在在陵水,准备在黎安和新村地区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珊瑚培养基地,为珊瑚苗投放做准备。”

  研究海洋26载,珊瑚、海草、珍珠、名贵鱼类……数不清的海洋生物,早已深深融入陈宏的生命中。带着一股执拗,陈宏以“民间科研达人”的姿态,用微薄之力守护着南海这片蔚蓝。

  初识南海

  1987年10月,三亚。背着个小包,孤身一人从温州来到海南的陈宏站在海边,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未知的世界。

  22岁的陈宏,刚从浙江水产学院淡水养殖专业毕业,年轻且富有朝气,总喜欢以一种懵懂的执拗去诠释不羁的青春。

  “简·古尔多女士研究非洲野外大猩猩的经历太让我着迷了,我那时非常向往这种纯粹自然的科研生活,”彼时,《上海科技报》关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三亚实验站的报道,仿佛让陈宏在中国找到了这块梦想中的乐土。

  一封自荐信开始从浙江飞抵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忐忑不安中,陈宏很快接到该所谢玉坎教授的回复:欢迎你加入海洋生物的研究!

  试验站位于鹿回头山脚下,湛蓝如洗的大海不时泛起涟漪。然而,波光粼粼的海面下却危机涌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珠母贝种群资源濒临灭绝,亟需拯救。

  卸下行囊,陈宏随即参与了谢玉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委等组织的一系列大珠母贝科研项目的相关研究中。这份投入,耗时8年。

  “这一系列的项目,在著名珍珠专家谢玉坎、吴超元、王春元、潘金培等国内知名教授的主持和指导下,取得许多大珠母贝繁殖、育珠、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陈宏扎实的海洋科研基础也在此时奠定。

  公益达人

  背对着贴满海洋生物图谱的墙面,看着水族箱里厚厚堆积的白化珊瑚,身着一件红色T恤的陈宏眉头紧锁,电话那头是陵水渔民王宪兵。

  “什么症状?”陈宏问。

  “鱼的脾脏肿大。”王宪兵答。

  “什么鱼?多大的鱼?”陈宏接着问。

  “老虎斑,有3、4两重。”王宪兵说。

  “给它吃点药物氟苯尼考、百炎净。过水(药浴)没用、一定要喂服。去药店买适合人体服用的这味药,它的药剂量较大,能便宜点。”陈宏开出了药方。

  这是陈宏的“渔业110”。自2006年起,他领导的“新村服务站”,开始常年为渔民提供病害检测、水质分析、饵料检测等免费技术服务。

  在陈宏的手机里、电子邮箱里,每天一个个未知的号码、一封封跨越海峡的邮件纷至沓来。而他的手机号码,在三亚特种名贵水产品养殖业人人都知。“有事找陈宏。”这句话道出的不仅是陈宏过硬的技术素养让人信服,更是因为他有一颗火热的公益心让人亲切。

  珊瑚爸爸

  踏着公益脚步前行,一次次的出诊救急,渔民舒心的笑脸映衬的却是陈宏愈见沉重的心情。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在珊瑚礁区域生活的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珊瑚礁区域。然而,由于海水养殖、过度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增多,被称为‘海洋绿洲’的南海珊瑚资源日渐失色。”看着一片片白化死去的珊瑚,陈宏的心都要碎了。

  繁重的科研过后,走到蔚蓝的海边,椰影婆娑,踩着细沙,拾起一个个可爱的小珊瑚,带回所里养着玩,这曾是青年时期陈宏怡然生活的写照。拯救珊瑚,对陈宏而言,与其说是种事业追求,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回归。

  成立三亚市珊瑚礁修复重点研究室,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三亚珊瑚移植与监测计划”项目,参与国家海洋局“全国珊瑚礁与海草的生态调查”、“三亚珊瑚礁保护区的游泳生物、浮游生物调查”,主持海南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珊瑚繁殖与生态修复”、三亚市重点科技项目“三亚珊瑚成片白化的调查研究”……在一系列科研项目的支撑下,针对原生地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的现状,陈宏执着地研究珊瑚的人工繁育与移植技术,抢救、修复珊瑚。

  在陵水新村港人工珊瑚繁殖和修复基地,漂浮在海面上的木板相互捆扎,形成一个个简易的鱼排。10多个方形的区域在海面上依次排开,区域里一个个四四方方的网箱里,从其它海域移植而来的硬珊瑚,被安放在一些由水泥浇筑而成的圆盘上。红色、白色的珊瑚幼苗,以分蘖移植的方式附着在圆盘上,随着漫长的时间洗礼,它们将最终成长为三度空间似的树枝状的生物群体。

  珊瑚也能养殖?陈宏用16年的科研探索给出了坚定地回答。

  每年3-5月的珊瑚产卵期,陈宏会将野外采集而来的珊瑚卵在实验室里进行人工孵化,孵化后的珊瑚幼虫慢慢地附着在陈宏自主发明的“珊瑚核上”,将其有效固定且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借助钢钉将其定在海底。

  “我们可以通过首创的单水螅体无性繁殖的方式移植硬珊瑚的所有品种,有效解决珊瑚无性繁殖难以经受台风考验等难题。”陈宏无性繁殖珊瑚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珊瑚繁殖与移植、疾病控制、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知识产权体系。

  经过20个月的生长,陈宏移植的珊瑚块单向生长了4-6厘米。相邻海域,珊瑚钙藻等藻类和海葵等无脊椎生物开始出现,珊瑚礁鱼类时来觅食。鱼游珊瑚间、藻任海流拂的和谐生态图景在陈宏的执着实践中开始重现。

  情牵海草

  与珊瑚有着相同境遇的还有热带大型海草———异枝麒麟菜。

  果冻、火腿肠、软糖……当我们在品尝这些美味时,你可知道它们与海藻有着密切的联系?

  “海草可提炼卡拉胶,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中。”走在陵水的黎安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海菜楼”是村民们致富的象征。新世纪之初,我省曾在三亚、陵水和文昌等市县大面积种植的海草(海菜),“由于海洋坏境的恶化,昔日海草种植的辉煌今已难寻。”

  海草(海菜)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海草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还能净化海水、保护海岸带。例如,异枝麒麟菜每生长1吨,就能在海洋中固定1吨的可溶性污染物。”陈宏说。

  陈宏从1991年开始研究异枝麒麟菜,“2003年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了‘异枝麒麟菜栽培与高值化研究’的项目。2008年在我国异枝麒麟菜产业因未明原因而受损时,3个月的攻关,找到了海南异枝麒麟菜死亡的关键原因。”

  陵水新村港和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草保护地,也是级别最高的海草保护区(省级)。陈宏通过申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在这两处地区实施“海草养殖”计划,以社区参与式的途径,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在海洋中栽培海草苗、异枝麒麟菜,以此养殖滤食性的贝类、海绵、珊瑚等来净化水质,并发展观光旅游,进行海草的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普教育。

  “在南海海域修复与新建500亩海域的珊瑚,新增珊瑚300万株,建设海底珊瑚礁观光隧道、珊瑚礁生物博物馆、珊瑚繁殖车间等相关设施,成为集科研与观光相结合的珊瑚公园;在陵水新村港和黎安港先期通过海草种植改善海洋环境,另设贝类、鱼类养殖区、海底海草观光区,建设商业开发与海洋保护并重的海草公园。”建设海底花园(珊瑚)、海底草原(海草),陈宏又一次以大胆地想象探寻着海洋环保的新路径。

  作为只靠科研项目支撑的民间科研机构负责人,由于无法提供较高的待遇,陈宏送走走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员。正如上岛时的孑然一身,闯海26年后,陈宏依旧是孤独地“战斗”。流逝的时光,却从未带走他心底的那片蔚蓝。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