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葫芦岛民政部门自揭家丑 信访举报多涉惠民政策

2013年07月10日 10:05   来源:法制日报   韩宇

  7月9日,重庆铁路公安处特警支队的特警队员冒着高温,就耐高温适应性特训、徒手攀爬火车、车厢内快速处置突发事件、近身格斗、轻武器战术编队突进等课目开展综合性训练。图为重庆铁路公安处特警支队的一个战斗小组在列车的硬卧车厢进行战术综合训练。新华社记者 刘潺摄  

  “真得感谢大排查,发现了俺家的困难,俺现在生活、看病都不用愁了。”家住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古城街道永宁社区的王秉昌在2010年因膀胱癌致贫,2011年民政部门在排查低保政策落实情况时为他办理了低保,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

  如今,葫芦岛市已经有6800余名像王秉昌这样符合条件的群众被纳入低保,同时,1.6万名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被清退,而排查低保政策落实情况,只是葫芦岛市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大排查的冰山一角。

  “通过大排查‘自揭家丑’,我们心中有了数,发现了问题所在,也找到了解决办法。”葫芦岛市纪委书记严喜鹤评价说。

  信访举报多涉及惠民政策

  近年来,葫芦岛市涉及民生的信访、举报高居不下,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屡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较大,甚至引发了一些群体上访事件。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9月,葫芦岛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大排查活动,29个涉民部门参与其中,重点排查近三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民权益保障、社保基金管理、就业再就业、保障性住房、城乡教育、医药购销与医疗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10个方面的问题。

  这场历时一年多的大排查,拉网式彻查了全市127个乡镇(街道)、1251个行政村(社区)和189个市县两级的涉民部门,共排查出10大类302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958件,正在整改69件;排查各类惠民资金总额达175亿元,补发应发未发惠民款1.09亿元,收缴违纪款6193万元,挽回经济损失近8亿元。

  低保对象“洗牌”一成出局

  与王秉昌不同,家住兴城市古城街道城北社区的冯国红在1998年下岗,同年享受到了低保待遇。

  2011年,冯国红到了退休年龄,拿到的退休金已经超过了低保门槛。她对记者说:“那一年听说排查低保情况,俺就主动找到社区要求退保。”

  “像冯国红这样主动退保的并不多,‘人情保’、‘关系保’以及错保漏保导致低保政策落实不公平。”兴城市民政局局长郝大欣向记者介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让群众心服口服,兴城市民政部门大胆尝试,将全市5万余名低保对象“推倒重来”,重新按标准划定低保对象,并出台“社会救助家庭经济核对办法”,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随后,葫芦岛市推广“兴城做法”,全市16.4万名低保对象均“推倒重来”,1.6万人被清退,6800余人被纳入低保。

  葫芦岛市监察局局长高伟志介绍,一批潜在的社会矛盾也在大排查中被化解,大排查以来全市各级部门成功息访352起,预防化解516起,集体访越级访总量同比下降75%。

  建章立制搭长效机制框架

  大排查中,葫芦岛市各涉民部门纷纷出台长效机制,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市财政、农委等部门对79个乡镇、795个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不仅查处了以各种名目克扣直补资金的违纪行为,处分了8名党员干部。市财政部门还建立了惠农专项资金优先支付机制,并以“一卡通”的方式将惠农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里;

  为解决青山水库区移民问题,市水利部门出台政策,规定被征用的土地按年均亩产玉米市场价逐年发放现金补贴,永久性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市民政部门创新城乡医疗救助机制,改变个人先垫付医疗费再报销的方式,实行救助对象住院结算时只需交纳不能报销部分费用即可出院的“一站式”结算方式;

  ……

  如今,葫芦岛市各涉民部门头上都有了紧箍咒——“问题台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不解决不予“销号”,超过时限相关负责人将被问责,轻者诫勉、重者调离。 

  严喜鹤告诉记者:“虽然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大排查还处于探索阶段,不排除存在死角,但已被作为长效机制确定下来,今后每3年开展一轮,截至目前各部门已建章立制367件,初步搭起保障惠民政策落实的制度机制体系框架。”

(责任编辑:秦静)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