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下乡"养老渐成风 医保结算是难题

2013年07月11日 08:26   来源:新闻晚报   陈珍妮

  “人生前半场在上海打拼,下半场去周边小城市享福”,曾经“只是说说”的戏言,如今成了63岁上海老人邵淮东的真实写照。和他一样,曾不愿离开上海半步的申城老人,如今放眼四海,出城“下乡”。

  记者在连续多日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头未白、心未老的“50后”、“60后”,银发族中的“白金一代”,正成为申城“异地养老族”中的主力。寻找高性价比的“养老地”,探索最惬意的养老方式,成为他们最集中的诉求。

  昆山、嘉兴、无锡……一个 “环上海养老带”正逐渐成型。专家指出,“异地养老”的冷热关键取决于配套建设,目前异地医保问题仍是最大“梗阻”。

  购房模式

  “不差钱”老人

  住叠加别墅、打门球,过田园生活

  2003年,准备退休的邵淮东偶然了解到昆山花桥有个别墅小区。 “当时房价每平方米才2900元,两层叠加别墅,很诱人”,老邵和妻子、儿子实地考察后发现,“房子适合养老,最大的好处是还能够在上海上班”。于是他把自己在桃浦一个高档小区的住宅卖掉,套现后“一换三”:买下花桥的别墅、一套安亭的酒店式公寓房和一个小商铺。

  2008年,老邵退休后,一家三口搬到花桥别墅住。还在工作的妻子、儿子过起了“白天上海,晚上花桥”的“双城生活”。

  每天穿梭在两个城市,听上去不可思议。老邵说“其实很方便”。“我们这里有小区班车,每天直达中山公园,每十分钟一班,人人都有座位。我爱人每天坐早上6点10分的头班车,7点左右就到中山公园。儿子因为上班时间是10点,8点半坐上班车就可以了”。

  老邵自己则过上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成为小区里的“活跃分子”,每天上午“早锻炼”,跟着几个年龄相仿的老头一起打门球,“花桥是 ‘门球之乡’嘛,几乎每个社区里都有门球场,门球运动量不大,但各个关节都运动到,尤其适合老人”。每天除了烧饭做菜,还在自家别墅前摆弄花花草草,打理“小花园”,周边的邻居常来小花园坐坐,边喝下午茶边“吹牛皮”;周末晚上,几家人来一个户外聚餐,秀秀厨艺,交流心得。

  “现在我们这个别墅区入住率在50%,上海老人很多,一点也不缺人气”,老邵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上海老人大多经济条件不错,身体比较健康”。

  “上海是个挣钱的好地方,却不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今年63岁,在花桥已经安居5年的邵淮东庆幸当初的决定。“这里绿树成荫、香樟树多,空气里有一股清香”。现在到市区,邵淮东反而感觉不习惯,“人多车子多,太吵”。

  “经济型”老人

  市区房让位儿女,自买小户型“下乡”养老

  记者从中山公园出发,驱车40多分钟就抵达昆山花桥。在探访部分花桥社区后了解到,目前九成左右业主都是“上海客”,两类人群最多:一类是工作在上海,但买不起上海房子的‘新上海人夫妻’,另一类就是上海老人,除了买别墅的富裕型老人,更多的则是把上海的市区房给儿子当婚房,手头的钱又不够在上海买房,选择到花桥买“养老房”。

  2006年买下花桥养老社区“孝贤坊”一小户型的冯老伯告诉记者,“当时看遍了上海郊区的房子,像三林、高桥,最便宜的单价也要7000多元,交通不方便,最后选择花桥,就是看中房价便宜,小区班车直达中山公园,给儿子的婚房就在中山公园附近,一部车就能直通两家人。 ”如今,由于定位老年社区,这里周边有老年大学、运动城、大卖场。上个月,冯老伯夫妻俩盼望已久的周边唯一一家三级医院——东方绿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随着该养老社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入住的上海老人比例超过六成。

  “去花桥看房前,我打死也不愿离开上海”,同样在花桥安家的上海人徐阿姨在黄浦区“蜗居”了30多年,而她在这里第一次感受到 “开阔”。 “小区鸟语花香,布局空旷幽静,不像上海的小区楼房密密麻麻。 ”放弃了城内的“黄金地段”,徐阿姨如今能享受每天在绿地大道上遛狗散步,“以前老房子遛狗都要错高峰、抢地盘”。

  对于这股悄然掀起的申城老人“昆山养老潮”,土生土长的昆山人储阿姨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昆山向来被称为 “上海的后花园”,“花桥和淀山湖两个地方,是目前上海老人最喜欢来养老的地方。“和上海老人不一样,我们昆山人养老喜欢买阳澄湖别墅,距离昆山市区只要20分钟,而花桥到昆山市区要40分钟。上海人更喜欢买昆山的淀山湖别墅,那里景观好,离上海又近。 ”

  在她看来,两个热门地中,花桥的优势在于“配套完善”,淀山湖别墅的优势在于“景观好”,依山傍水尤其适合度假。

  养老院模式

  颐养中心每月2500元包基本护理

  嘉兴市老龄问题研究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上海老人到嘉兴养老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过和昆山不同,上海老人到嘉兴一般更青睐那里的颐养中心,而非自购房养老。

  据介绍,嘉兴目前老龄化程度达21.42%,在浙江省中排第一,养老机构也在迅速发展建设中。嘉善、乌镇、海宁、湘家荡都在建养老中心。和上海相比,这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同等的硬件条件下,价格比上海低至少3成,但护理条件相对其他上海周边城市更为完善。

  记者了解到,目前嘉兴最大的一家颐养中心位于嘉兴市七星镇。这家名为“逸和源·嘉兴南湖区湘家荡颐养中心”的养老机构,已有百余名上海老人入住。据总经理朱卫国介绍,入住的上海老人半数是夫妻一起来,一般选择住套房;四成左右是一个人来住,大多选择朝南的单人房或带景观的朝北房。

  在这里,老人的每月房费、伙食费、护理费、电视宽带等各种生活费用在2500元左右,水电超支部分另算。如果是老两口,则每月在5000元左右。护理费包括了每周助浴、洗衣服、打扫卫生、送餐等各项服务,老人基本不用再另请保姆和护工。

  从年龄段看,目前75—80岁的上海老人最多。朱卫国透露,针对80岁以上一些老人将出现半失能、全失能情况,目前正在颐养中心旁建护理院,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运营。 “未来颐养中心的老人失能后就能入住到护理院,无缝对接”。

  “候鸟”模式

  1万元可在全国14地“借巢”避暑过冬

  冬天到温暖舒适的南方养老,夏天去清凉宜人的北方避暑,吃住在异地养老院,消费比单纯旅游或者异地购房划算许多……这样的“候鸟式”养老,往往依托专门的养老机构。据统计,近几年仅在海南三亚,全国各地每年前往过冬的老人就已超过40万。

  有钱的“候鸟”买度假房、景观房“筑巢”过冬,过完后再把房子托给中介出租,买不起房子的,就租房或入住老年公寓“借巢”过冬。

  “逸和源·嘉兴南湖区湘家荡颐养中心”总经理朱卫国告诉记者,颐养中心同样也提供 “候鸟服务”,目前全国有14个左右的合作基地。 “老人花1万元买一张‘资格证’,可以使用累积24个月‘候鸟’生活,旅费另算,平均每次一个月花费两三千元”,朱卫国透露,已有2000多位老人办卡,其中超过六成为上海老人。

  公寓模式

  社区老年公寓实现“两代同堂”

  据了解,目前老年住宅中出现了一种新类型:“亲情住宅”。一些开发商正尝试着从传统情感与现代生活模式中探寻出平衡点,构建以人为本的“亲情住宅”。记者了解到,所谓的“亲情住宅”,实际上就是在普通住宅中配套建设老年公寓,不同的是,老年公寓的入住者大多为该社区居民的父母,这样两代人同住一个社区,既方便子女探望、联系老人,又能让老人不再孤独,享受天伦之乐。

  不过,亲情社区中的 “养老公寓”大多以租赁为主,且医疗资源有限,适合低龄和能够自理的老人,不适合失智失能老人。未来,这样的“混搭”型社区或成为独一代父母的养老住宅新趋势。

  另外,据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总设计师、上海选泉建筑景观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林选泉透露,目前正在参与设计打造沪上第一所具备景区型优势的滨水养老场所,将定位高端养老人群。

  “异地养老”为何增多?

  养老精细化,城市快节奏高污染已不适合

  “离上海近、空气好绿化率高、房价便宜”,对于许多上海老人来说,花桥之所以被纳入养老地的考虑范围,这三大优势构成的高性价比让他们愿意加入“异地养老族”。

  作为长期观察养老地产的专家,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分析指出,随着高铁、高速、地铁等便捷交通的打通,上海到周边城市时间尤其是到嘉兴、昆山的时间大大缩短。基本形成 “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这为上海老人到周边城市养老提供了基础交通条件。上海周边城市适合做养老地产开发的项目自然资源环境较上海更好,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养生度假氛围,比如周庄、西塘、嘉善等,在房产购置成本、生活成本等方面明显低于上海,总体上在上海周边城市养老的综合性价比高于上海市区养老。

  从养老地产角度来说,多家开发商均瞄准养老地产这块 “大蛋糕”,战略性地在上海周边城市布局一些养老地产项目,“养老”概念项目数量上的剧增,加上开发商火力十足的造势宣传和引导,吸引上海老人和投资客购房,从而带动上海周边养老地产市场火热起来。

  根据零点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京沪两地76.2%和66.7%的被调查者对现有居住环境中的医护急救条件、体育娱乐场所意见很大,半数以上对社区活动、空气、安全设施、环境安静度不满意。其中有76.2%的老人对居住环境中的医护急救条件不满意,位居首位;其次是体育娱乐场所,第三位是社区活动,空气质量和与老年人相关的安全设施不满意程度也都达到50%。而居住高楼、周围老人少、和子女住以及居住面积的不满意程度相对较低。

  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使许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日趋恶化。恶劣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宜老年人颐养天年,也可见老人对养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化。

  “异地养老族”有一个共识:选择逃离大城市,逃离市中心。快节奏生活、空气污染与高房价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何况老人。精明的老人还没退休,就开始谋划自己的“退休生活”:拿着上海的退休工资,到小城市养老。

  张宏伟认为,去周边城市养老会成为一种趋势。 “到去年年底,上海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0.5万张左右,但上海市区的养老床位长期一床难求,养老资源越来越紧张。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上海养老群体势必会到周边城市进行养老。 ”

  “异地养老”难点在哪?

  医疗护理是关键,医保尚未真正“联通”

  近年来,昆山、嘉兴、太仓……但凡和上海交界的城市,都出现了主攻上海市场的养老楼盘,如今,这个“环上海的养老带”正逐渐成型。

  张宏伟指出,在这个 “养老房产带”中,受到老人青睐的项目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的地区的养老地产项目,在这些项目当中养老,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健康的养生养老的外部环境。第二类是生活配套相对便利的项目,尤其是医疗资源配套较为成熟和便利的项目,会受到市场的热捧。

  但张宏伟也指出,确实存在以养老为“噱头”进行卖房的现象。这些“养老”概念的项目以出售为主,基本上是面对能够自理的人群而来,一旦养老群体为半自理或不能自理,就会面临配套不足、养老运营及服务不足的尴尬。

  张宏伟指出,政府推出养老用地为将来增加床位,仍然要坚持防范以养老之名只开发地产,防止开发商把养老地产作为“拿地模式”,而不去做运营。养老医疗护理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之一。从某种方面说,医疗护理是一个城市能否在养老产业培育上形成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仅有房产或床位没有配套解决不了养老的问题。不可否认,目前即使是上海周边城市做得比较先进的养老地产项目,在养老配套尤其是医疗资源配套上也远无法和上海比拟。

  记者采访调查中发现,“衣食住行”随着配套设施完善,地域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异地医保的藩篱却成为摆在异地养老面前的“终极难题”。

  据悉,像嘉兴这样已经列为医保互通的城市,目前上海老人也并不能直接刷医保卡。住在嘉兴的上海老人纷纷告诉记者,如果在嘉兴当地医院看病,必须先垫付医药费,然后将相关凭证单交到嘉兴社保局,嘉兴社保局会交给上海,然后再以邮寄方式把钱报销给老人。

  由于比较麻烦,大部分老人不会每次看完病去报销。 “把单子积着半年报一次,如果是小毛小病就直接到药房自费买药”,老人认为目前异地医保结算太麻烦,看病配药“两地跑”成为制约异地养老的最大“痛点”。

  《直通990》政务观察员朱晟告诉记者,目前上海与14个城市实现了“医保互通”,包括:杭州、镇江、常州、南通、马鞍山、洛阳、宁波、扬州、大丰、贵阳、湖州、西宁、连云港、嘉兴。此外,还有1个城市为单向,上海医保卡可在安吉结算,安吉不可在上海结算。

  这意味着苏州的昆山并没有在14个城市之列。对于住在花桥的上海老人,大多还是返回上海市区配药、看病。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