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千方泥饼无处可堆 武汉南湖清淤或停产

2013年07月16日 11:38   来源:长江日报   谷萍

  15日,南湖清淤现场,20台压滤机一字排开,每天能产生1500立方的泥饼 记者 高宝燕摄

  15日,南湖清淤工程驻场代表张磊无比心焦:每天经脱水固结处理后的上千方泥饼,找不到合适的堆场,项目正面临全面停产的困境。前天,工程已不得不停产一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

  2011年7月,我市通过《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方案》,其中清淤是最关键的环节。去年6月,南湖清淤一期工程开工,这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湖泊清淤工程,预计3年共清除底泥350万立方米。眼下,已完成清淤59万方,至今年底计划清淤100万方。

  为加快进度,上个月,施工方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的20台压滤机全部到位,满负荷开机运转。但是,刚运转没两天,就因没有足够的堆放场地,经处理后的大量泥饼无法转运出去。

  为何堆场难觅?项目经理兰华杰说:“不少人误将处理过的泥饼当污泥,认为会造成臭气、重金属等二次污染,避之不及。”

  武汉水资源投资发展集团工程部副部长刘刚与水资源工程打了17年交道。他解释,清淤产生的泥饼与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虽同为“泥”,但成分和性状却大相径庭。前者经脱水固结处理后,有机质含量仅为12.37%,无明显异味,堆放、填埋地对人居环境没有距离要求。

  负责转运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他曾联系东湖高新区的多个堆场,都因一纸“各区的土方由各区自行消化,不许转运他区”的相关规定被拒,理由是南湖清淤是洪山区的土,只能在洪山区就地消化。

  据悉,南湖周边地区已建成高校、小区,或正在进行建设,已没有就地回填利用的可能,因此清出的全部淤泥缩减成泥饼后,只能全部外运。

  目前项目部正在四处寻找可容纳至少40万方至50万方的堆场。兰华杰无奈表示:“如果还找不到堆场,我们只有停产。”

  武大教授:

  170万方泥饼

  可用作园林用土

  3年清淤,南湖将产生170万方泥饼。这些泥饼有没有更有效的利用渠道?昨日,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污淤泥研究中心主任杨国录教授。

  杨教授称,按现有的处理工艺、技术、材料,南湖底泥若做到实时的脱水、消毒、固化处理,产生的泥饼基本不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南湖周边地区历史上也没有高污染性的化工企业等,因此其底泥中并不含有高污染物或剧毒物,高危有害物质的含量也较低。

  杨教授认为,南湖清淤泥饼的首要用途可作园林用土。因它含有一定量的钾、磷、氮等有机质,可起到肥料的作用,有利于花草树木的生长,同时花草树木也可有效降解泥中的残留有害物质。此外,固化处理水平较高的泥饼因有一定的强度,还可用于铺设路基。脱水达到40%以下、水稳定性较好的泥饼,也可与垃圾一起填埋。(记者谷萍 实习生熊欣 同思源)

  市林业局:

  可考虑用于

  山体修复工程

  昨日,南湖清淤现场,瞧着眼前正愈堆愈高的数千方泥饼,结合杨国录教授“园林用土”的建议,记者突然想到,我市正在进行的破损山体修复工程,有不少矿坑、天坑、洞穴需要大量土方进行填埋,可否将泥饼堆放与山体修复“嫁接”?

  随即拨通市林业局“山体修复”项目办公室主任陈敏的电话,他听了记者的建议后说,因采石、采矿或多种自然原因,我市目前确有大量矿坑、天坑、洞穴需要填埋。他建议,南湖清淤项目负责人可与各区林业局及各区分管“山体修复”的相关负责人衔接一次,与各区的“山体修复”规划取得一致。在时间、地点上相匹配,采取就近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成本、转运线路、前期清场等,才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我市目前有破损山体54座,总面积逾1.28万亩。今年我市计划11月底前完成21座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施工任务。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