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信联通借微信大撬移动墙脚

2013年07月16日 07:11   来源:广州日报   薛松

“化敌为友”还是权宜之计 业界专家争议较大 预计微信基础服务仍免费

  正当人们担心运营商和腾讯因微信收费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近期,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却纷纷与微信达成合作甚至免微信流量费。有分析说,合作背后是电信和联通欲借微信大撬移动墙脚,未来微信收费仍是主流,唯有基础通信费用才可能免费。

  业界普遍认为微信与运营商合作是必然,特别是电信和联通,最有可能联手腾讯向移动发动进攻。事实上,中国电信面向广大农村智能机用户推出“农村499手机”全部预装微信,广东联通也与微信合作,针对办理了36元沃派套餐的用户推出微信免流量费服务。知名独立IT评论人洪波对本报记者说, 三大运营商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超过了他们与腾讯等企业之间的竞争。

  对此,互联网专家葛甲对本报记者说,受微信信令资源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没占据太多经济地位,唯有率众起来把秩序打乱,方能趁乱占有最大的利益。通过合作的方式,联通和电信用免费的流量换来真实的用户,这笔账算起来是怎么也不会亏的,只是利润薄了一点而已。

  观点碰撞

  “化敌为友”还是权宜之计

  (文/薛松)

  正方:微信与三大运营商很有可能“化敌为友”。洪波认为,这种合作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一方面在于,运营商想阻止微信等OTT业务已是不可能,如今,腾讯等公司完全可以越过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和收取费用,不合作的话,运营商只会边缘化。另一方面,从国外看,微信等热门应用已成为运营商争夺新用户的手段。洪波认为,这也是一个三方受益的模式。微信能帮助运营商带来大量新用户,而如果能获得相对廉价或免费的流量套餐,用户能消除对流量费的担心。腾讯等OTT企业也是受益者,更多人会使用其服务,而且黏性很强。

  反方:互联网专家葛甲认为这种合作不会长久。联通和电信主要是为了抢夺移动的用户,拉拢微信向移动示威,向用户示好。这种免流量带来用户增加的办法,并非好的商业模式。他举例说,广东联通三年前就已与新浪微博达成过类似合作,两者共同推出“红围脖”产品,同样是免流量费,这个产品最终失败了。

  另外,运营商都有自己的IM通信业务,已形成庞大的群体,比如联通拥有自主IM产品“沃友”,他们每一个对外合作,其实都是为自身积累运营经验和数据。而广东联通对于体量庞大的微信而言,流量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具备战略意义,最多只是在舆论和道义上帮一把。双方都清楚这种合作是暂时互取所需。

  微信将来咋收费

  合作后,用户使用微信还会不会额外收费?

  葛甲说,到了商业化获得收入阶段,运营商向微信收取一些费用,微信再去向用户那里获取一些收入,是正常的。

  他预测,未来微信仍以收费为主,为“通信免费+通信收费+增值服务”的三层体系,即基础通信服务可以部分免费、部分收费,比如用户一次通话在60秒以内的免费,通话时间在60秒以上的收取一定费用,类似于美国一些网络电话运营商的做法,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值服务和会员服务收费。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