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晋鲁内蒙古联控大气污染 推防治法律建设

2013年07月18日 16:41   来源:北京晚报   

  市政协:研究征收小客车首次注册费 京津冀晋鲁内蒙古联控大气污染

  建议调整公交票价适当降低折扣

  今天上午,(北京)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首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这是本届市政协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联合调研,8个专委会成立11个课题组展开深入广泛的调研,从缓解交通拥堵、治理大气污染、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发展等众多方面对北京市城市发展提出30条具体建议。

  缓解拥堵

  现状

  公交高峰耗时65.4分钟

  目前全市六环以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超过60%,其中四环以内超过95%,线路布局逐步得到优化。自2006年至今,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由1090万人次增至1411万人次、增长29.4%。目前公交平均出行距离10.8公里,高峰时间耗时65.4分钟,而小汽车平均出行距离11.5公里,高峰时间耗时38.9分钟,两者相比落差悬殊。换乘时间在整个出行过程中占据比重较高。

  日客运量将达3600万人次

  目前城市交通系统服务人口约为2200万至2400万人,未来北京仍具有很强吸引力,预计2020年,城市交通系统服务人口很可能超过2800万人,如需维持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转,公共交通需承担约3600万至4000万人次/日的客运量。

  目前中心城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较低,即使按着目前的2015年建设规划全部实现,四环路内轨道网密度仅为0.58公里/平方公里,轨网密度不足,加上标准较低,线路运能有限,使得工作日早高峰约40多个车站须采取常态化限流措施。

  后年机动车接近600万辆

  截至2012年底,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520万辆,如按照保持当前该摇号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年增24万辆小汽车计算,到2015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将接近600万辆。

  建议

  重点轨道走廊建并行快线

  轨道交通方面,要加快推进中心城轨网加密工程,对重要轨道走廊进行扩容,建设并行轨道快线,提升走廊跨区域运输能力;加快市郊轨道规划建设,构建连接中心城、新城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市郊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公交定价要体现运营成本

  应在公交需求量大、拥堵严重的走廊和路段,施划公交专用道,允许班车、校车等高承载率车辆使用专用道。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客流集中的通道,规划并构建一批地面公交快速通勤走廊,并加快构建综合换乘体系。

  要调整完善公交定价机制,确保公共交通票价体现公益性同时,也体现出调节性、多样化。票价应体现调节性,即在票价制定上要体现一定的营运成本,同时通过票价整体水平的调整适当降低票价折扣补贴总量。

  小汽车10年内实现零增长

  小汽车方面,建议小汽车调控政策由单一的“控制增量”向“增量、存量双控制”转变,在逐步降低新增速度的同时建立存量小客车退出机制,力争5至10年内实现中心城小汽车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研究制定政策征收小客车首次注册费,以及逐步实现“停车入位”,将合法停车位作为购买小汽车的基本前提,提高小汽车保有门槛。进一步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研究推进机动车区域准入,在中心城范围内,以及连接外围区域与中心城的放射线走廊上建立“低排放区”,通过小客车区域管制、征收拥堵费、排污费等措施,实施严格的低排放区政策。

  治理污染

  建议

  建重污染天预报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根据大气环流特征,将山西、内蒙古和山东等地纳入京津冀区域防控范围,实现华北大区域的联防联控,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法律、规划、标准和总量减排体系建设,加强执法联动,统一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区域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制度。

  完善区域环境监测及预警网络,建立统一的区域大气环境监测合作机制,为各方环境质量监管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度,同时各地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确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当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发生时,按国家规定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减少重污染的危害。

  第二机场

  建议

  建首都城市副中心

  依托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应打造首都城市副中心,优化首都城市功能。首都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应跳出现有大兴新航城的5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统筹新机场周边京冀两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构建类似浦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和城市副中心能够容纳较大规模人口、产业和功能的空间新载体,以最大限度地缓解首都中心城区的人口、交通、资源和环境压力,引领带动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首都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要超越当前城市建设理念,科学规划建设5至10个“宜居宜业”的临空小城镇,构筑首都城南新型城镇体系。

  中心城区

  现状

  迁走7.2万户籍人口挤进17万外来人口

  近些年,北京旧城改造主要采取将原居民迁到郊区定向安置的方式,没有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但同时,旧城原址的业态更新过程也引入部分产业或建设高密度的住宅区。仅2005年至2011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户籍人口减少7.2万人,同时“置换”增加17万外来人口。这种方式一方面在中心城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人口进一步聚集;同时由于外迁原居民的就业岗位多数还在中心城,但居住被搬到郊区了,带来职住长距离分离,交通拥堵问题加重。

  建议

  核心区应停建商业住宅

  在核心区范围内坚决停止新建商业类住宅开发项目和大型公建项目;在核心区范围内严格限制教育、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加强优质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均等化。

  其次,优化调整,分清中心城内服务首都、服务全国以及服务市民的功能,将服务全国带来大量外来客流的非首都功能,如为全国服务的大型专业市场、专科突出的医院、培训学校、交通枢纽等尽量调整到中心城之外。

  积极引导新城发展建设,加强同中心城的对接,积极探索整体成系统转移的新模式。包括长途客运站、综合物流基地等公共服务功能、部分居住功能、新增养老功能等逐步向新城疏解。

  文物保护

  建议

  编制北京文物地图

  将重点历史文化景区、历史建筑纳入首都旅游参观接待计划和游览线路中。编制高标准、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物合理利用和历史文化展示的专项规划,打造北京文化品牌。强调文物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确立一批有北京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古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专线,编制北京文物地图。

  防灾减灾

  建议

  应强制中小学校组织应急演练

  应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启动灾害预警行为调整指南编制,做到有效预报、积极防范,保证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灾害预警的内容、级别以及疏散避难信息。支持社区建立专兼职多样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推广家庭应急包、应急广播等终端产品,提供“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增加中小学课本的防灾减灾知识,每年强制中小学校组织2至4次应急演练。(记者 孙颖 制图 高峡 王金辉)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