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故宫,探寻“徽班进京”路

2013年07月18日 00:00   来源:新安晚报   

  “我在故宫门外徘徊了两年,终于进去了。虽然无法完整地看到藏于地宫的1万1千件有关徽班进宫演出的资料,但300件影印本已经让我们对徽班有了更深的了解。”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等安徽艺术家,日前走进故宫,希望从深藏于故宫地宫的万余件文物中,解开徽班的诸多历史谜团。

  在故宫外等待两年才进去

  “大概在两三年前,我们知道故宫对文物进行了整理,其中有大约一万一千件徽班进宫演出的资料,包括剧本、曲谱、戏单等。”侯露说,当时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就有一种冲动要去看看这些文物,“徽班、徽戏是安徽文化的宝藏,作为一名戏剧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去发掘。”

  侯露告诉记者,这些纸质文物非常珍贵,为了看到它们安徽艺术家们想尽了办法,但一直没成功,“我们在故宫外面整整徘徊了两年。”

  在今年初农工党中央文化委的会议上,侯露再次提出关于故宫徽班进宫演出资料的保护与整理建议,得到了农工党中央文化委的重视。于是,侯露和徽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王丹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李泰山参加了农工党中央文化委组织的调研组,于今年6月18日走进了故宫。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已经将1万1千件徽班进宫演出资料进行了第一轮整理,挑出了品相相对完好的300件资料,进行了影印。“我们看到了这些珍贵的影印本。看着那些资料,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里一样。”侯露感慨地说。

  这是安徽艺术家首次看到这些珍贵的徽班文物。而在短短一天内,他们也从资料中发现了不少新东西。“比如说,当时徽班唱的水浒戏里,有一出剧叫《蔡家庄》,但是《水浒》的小说原著里,以及我们现在看到京剧等戏曲里,都没有这出戏。”侯露说,这说明这出戏是徽班的原创,但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徽剧故乡将建徽班纪念馆

  侯露说,三百影印本只是一万多件珍贵资料中的冰山一角,“一定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我们。”据她介绍,未来徽剧研究者们还将与故宫保持紧密联系,希望早日通过这些资料,将更多徽班谜团解开。

  结束故宫之行后,调研组就赶到安徽,调研徽剧现状,又马不停蹄赶到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进行徽班探源的调研。“徽戏、徽班到底从何时开始叫起来的,一直说法各异。我们到了歙县,还真有了新的发现。”侯露说,歙县提供的一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油印资料记载,清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为娱母,从扬州带回昆腔艺人,又从太平、旌德、石牌等地找来“徽池雅调”老艺人,组成了家班“华康班”。乾隆五十五年,曹文埴将戏班改名“庆升班”带到京城,首次以“徽戏”冠名,请乾隆看戏……

  侯露说,徽戏孕育了国粹京剧,还同国内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我们现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徽剧更好地传承下去”。侯露说,歙县正积极筹建一座徽班纪念馆,“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史实资料来支撑,所以我们还要从故宫的那万余件宝贝中吸收营养,让徽剧绽放更大的魅力。”(王宇晴、周思玥、项磊)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