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南省住建厅证实远大"天空城市"未办报建手续

2013年07月25日 17:32   来源:西安晚报   

  2013年7月20日下午,远大科技集团总裁张跃坐着他的私人飞机从远大城到了长沙望城区金星北路大泽湖街道回龙村参加“天空城市”基础开工典礼。张跃表示,“天空城市”预计明年四月封顶,五六月即可入住 东方IC供图

  远大集团号称高838米、比“迪拜塔”还要高10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20日在长沙望城区郊外办了个热闹的“基础开工”典礼。此事迅速引发海内外强烈关注。

  近日深入现场调查发现,炒得沸沸扬扬的“天空城市”迄今竟然没有报建。

  工地冷清尚无“创纪录”迹象

  7月20日下午,远大集团总裁张跃乘坐一架直升机降落在长沙望城区回龙村的一块空地,在此举行“天空城市”基础开工典礼。虽然很多媒体事先不知,但“世界第一高楼开建”的消息仍然爆红。

  记者7月22日下午4时左右造访了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金星大道旁的“天空城市”工地。这里远离望城区闹市,更远离长沙市核心城区。工地周边是湖泊、湿地、农田和散落的农民自建房。

  在工地中央,一块奠基石埋在泥里。工地上零星停了几台推土机和一台有“中建五局”字样的挖掘机。有十来个人在远处拉线、插旗。现场几乎听不到机器轰鸣声,也见不到忙碌的施工景象,看不出几个月后就要“创造世界纪录”的迹象。

  远大集团称只需7个月就可建成

  按照远大集团方面的说法,“天空城市”设计总高度838米,地下6层、地上202层,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1至5层为中小学、托儿所、敬老院、保健医院,6至15层为写字楼,再往上是公寓、酒店、餐厅以及穿插在楼层里的56个比篮球场更大更高的无柱空间、86400平方米立体有机农场和8000平方米露天空中花园。此外,还有一条10公里长的步行街从1层直通170层。

  据远大集团介绍,“天空城市”由该集团子公司天空城市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团另一子公司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筑建造,基础部分由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施工。这一建筑使用远大独有的可持续建筑技术,即钢结构预制装配化。预计明年1月完成基础设施施工,4月封顶。预计造价90亿元。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一些教师对记者表示,用钢结构全装配方式盖低层建筑并不稀奇,但盖超高层大楼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大楼安全、运营、后期维护等都是问题,需要做抗风、抗震试验。“我质疑这些试验有没有做,而且造价肯定低了。如果按公布的造价,即使盖起来,也会是一个空壳子。”一位教师说。

  远大集团拒绝接受记者对有关问题的采访。但其官网刊出的《天空城市为什么》一文称,其快速建楼技术已在30多栋建筑中得到验证。“天空城市”90%的工程都将在工厂里完成,所以只需要7个月就可以建成。该建筑采用绝对对称式金字塔造型,结构极其稳固,再加上成熟的束筒结构及卢森堡巨型H钢,可抗9级地震,可耐烧3小时以上。经过国内外三家研究所的风洞试验,并通过中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评审。

  省住建厅称高楼无报建手续

  “天空城市”开工,舆论最关注的问题包括监管审批情况、对周边环境影响、安全风险评估等信息。对此,远大集团方面除了宣称“技术先进”,其他均未回应。

  而项目承建方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记者近日联系了“天空城市”所在的望城区滨水新城管委会主任佘浩宇。佘浩宇称:“相关信息都需要同远大方面确认,正在筹划近日发布。”但截至24日中午对方仍无音信。期间,记者还致电望城区城乡规划局办公室,询问“天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情况,工作人员让记者留下电话后说稍后与记者联系,但直至发稿前一直没有回复。

  与中建五局联系后,记者得知,由于涉及“远大核心技术”,相关信息发布还需要等待时日,中建五局不便透露。

  就在一些人对“天空城市”的信息遮遮掩掩时,记者独家获悉:湖南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明确告知,“天空城市”项目迄今没有办理报建手续。业内人士指出,未报建就开工,这一做法属于违法行为。同时,远大集团并不具备建筑资质,必须与有建筑资质的公司合作才能建楼,否则无法立项、报建、验收。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